成语拼音:kē tóu rú dǎo suàn
成语解释:磕头如同蒜锤捣蒜那么快。形容求饶的狼狈相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0回:“那吴典恩慌的磕头如捣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形容求饶的样子
繁体字形:磕頭如搗蒜
英文翻译:Knock on the head
磕:1.碰在硬东西上:碗边儿磕掉一块。脸上磕破了块皮。2.磕打:磕烟袋锅子。磕掉鞋底的泥。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捣:1.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捣蒜。捣米。用胳膊肘捣了他一下。直捣敌营。2.捶打:捣衣服。3.搅扰:捣乱。捣麻烦。
蒜:1.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带紫,叶子和花轴嫩时可做蔬菜。地下鳞茎味道辣,有刺激性气味,可以做调味品,也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鳞茎。‖也叫大蒜。
“磕头如捣蒜”到底怎么用?咱们先看个例子:小李为了求老板别扣奖金,在办公室又是递茶又是说好话,最后甚至对着老板磕头如捣蒜,额头都快贴到地板了。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是夸人还是贬人啊?其实它既不是完全褒义也不是完全贬义,主要看场景——比如这个例子里,小李的行为虽然显得卑微,但也反映出他面对压力的无奈。
再举个接地气的场景:王大爷发现孙子偷偷拿钱买游戏皮肤,气得抄起扫帚就要打人。孩子吓得磕头如捣蒜,嘴里喊着“再也不敢了”。这时候问题来了:这种夸张的认错方式真有用吗?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青少年其实更吃“平等沟通”这套,老一辈的严厉管教配上这种戏剧化举动,反而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在演电视剧。
有人可能会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磕头文化”吗?我曾在菜市场见过有意思的一幕——卖水果的张大婶不小心碰倒了客人的电动车,她立刻蹲下身子假装要磕头如捣蒜,客人反而不好意思计较了。你看,这种略带夸张的社交智慧,在特定场合确实能化解尴尬,但要注意分寸,否则容易变成道德绑架。
说到这儿想起个真实经历。去年社区选举,有位候选人挨家挨户拜访时,见到老人就弯腰作揖,那架势活脱脱就是磕头如捣蒜的现代版。邻居们私下议论:诚意过头反而显得假。这让我想到,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真诚的态度远比形式重要。就像熬汤,火候过了会糊,火候不够又没味,关键要掌握那个“刚刚好”的尺度。
最近刷短视频,发现不少网红拍段子时故意用磕头如捣蒜的动作制造笑点。这种娱乐化改编其实挺有意思——传统文化符号被注入新活力,年轻人用戏谑的方式消解了成语原本的沉重感。就像把老家具重新刷漆,既保留了文化记忆,又符合现代审美,未尝不是种聪明的传承方式。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当00后开始用“疯狂点头.jpg”代替现实中的磕头如捣蒜,某种传统文化正在数字时代转型。表情包里的夸张动作既传达了相似的情绪,又避免了身体接触的尴尬。这种演变提醒我们,语言就像活水,总会找到最适合当下的流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