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
成语解释: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成语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繁体字形:秦晉之好
英文翻译:unite by marriage
秦:1.周朝国名(前770—前221)。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朝代名(前221—前206)。秦始皇嬴政建立。建都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3.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
晋: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4世纪中叶)。在今山西、河北南部一带。被韩、赵、魏三家所灭。2.朝代名。1.(265—316)。司马炎灭魏后建立。建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为匈奴人刘聪所灭。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317—420),史称东晋。为刘裕所灭。西晋、东晋合称两晋。2.五代之一(936—946)。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为契丹所灭。3.山西的别称。4.进;升:晋见。晋级。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好:[hǎo]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脾气。庄稼长得很好。2.合宜;妥当:初次见面,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好听。好吃。4.友爱;和睦:友好。好朋友。他跟我好。5.(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身子比去年好多了。他的病好了。6.用于套语:好睡。您好走。7.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8.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好,就这么办。好了,不要再说了。9.反话,表示不满意:好,这一下可麻烦了。10.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哈尔滨离北京好远?[hào]1.喜爱(跟“恶”wù相对):嗜好。好学。好动脑筋。好吃懒做。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古代宫廷剧的剧情,但它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指的是通过婚姻建立起的亲密关系,尤其用来形容两个家族或势力之间的强强联合。
举个例子:老张家的儿子娶了隔壁王家的女儿,街坊邻居都说这是“秦晋之好”,因为两家原本都是做茶叶生意的,这次联姻直接让他们的市场份额翻了一倍。你看,婚姻在这里不仅是感情结合,更成了资源整合的桥梁。
为什么用“秦晋”来比喻婚姻?这得追溯到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了政治利益频繁通婚。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娶了秦穆公的女儿,后来秦穆公又帮重耳回国即位,这种“婚姻+互助”模式成了经典案例。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往往暗含“合作共赢”的期待。
比如某科技公司和传统制造企业宣布战略联姻,媒体报道时用“再续秦晋之好”作标题,既点明合作深度,又赋予文化厚重感。这种用法比直白的“强强联手”多了层历史韵味。
个人观察:婚姻的本质在演变从历史角度看,“秦晋之好”中的利益考量远超情感因素。但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平衡感情与现实——就像我表姐嫁给她先生时,两家不仅性格合拍,还能在创业方向上互补。这种现代版“秦晋之好”证明,理性与感性并非对立面。
下次参加婚礼时,不妨留意主婚人的致辞。当听到“祝愿新人如秦晋之好般携手同行”,其实是在祝福婚姻既有情感纽带,又能抵御现实风雨。这个成语穿越千年依然鲜活,或许正因它道出了人际关系中永恒的合作智慧。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秦国公主嫁给晋国公子后发现三观不合,这段“秦晋之好”还会被历史铭记吗?答案可能藏在每个时代对“合作”与“妥协”的不同解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