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éng mò zhī yán
成语解释:可以作为准绳、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繩墨之言
英文翻译:The words of Sheng Mo
绳:1.用各种纤维或金属丝拧成的条状物。2.特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指标准,再引申指按一定标准去制裁:绳墨。绳之以法。3.继续。
墨:1.写字绘画的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一块墨。一锭墨。研墨。笔墨纸砚。墨太稠了。2.泛指写字、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墨水。油墨。3.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墨宝。遗墨。4.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胸无点墨。5.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借指规矩、准则:绳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镜。7.贪污:贪墨。墨吏。8.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银圆)。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绳墨之言”这个成语源自木匠的工具“绳墨”,本指画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准则或严肃的劝告。生活中它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帮助人“校准方向”的建议。比如一位老师对学生说:“别急着否定作业的格式要求,这些看似死板的‘绳墨之言’,其实是在帮你建立清晰的表达逻辑。”这句话既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又点出了表面约束背后的深层价值。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绳墨之言”?举个职场例子,新人设计师小王坚持要用荧光色做企业年报,总监提醒:“品牌手册就是我们的绳墨之言,它能避免创意跑偏成灾难。”这个对话揭示了准则的存在意义——它不是枷锁,而是经过验证的经验沉淀。就像城市道路的标线,看似限制,实则在保障所有人的行车安全。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遇到不同声音时该怎么处理?某创业团队在产品研讨会上,技术主管提出:“用户反馈就是最好的绳墨之言,但我们得学会分辨哪些是个人偏好,哪些是共性需求。”这里展现了一个重要视角:对待规劝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排斥。就像修剪树木,既要借助园艺师的指导,也要考虑树木本身的生长特性。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解读。我曾在社区改造项目中看到,年轻人将老一辈的居住经验称为“生活的绳墨之言”,但会结合智能家居技术重新诠释。这种新旧交融恰恰说明,任何准则都需要与时俱进。就像书法初学者先临摹字帖掌握笔法,熟练后才追求个人风格。
观察发现,人们最容易在两种情况下需要绳墨之言:一是面对全新领域时,二是陷入思维困局时。好比登山者需要向导提醒“沿着标记走最安全”,也需要在熟悉路线后自己探索捷径。关键是要理解,这些劝诫的本质是路标而非牢笼,它们指向方向,但选择怎样的步伐和姿态,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既懂得倾听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声音,又能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就像航海者既要观测星辰把握方位,也要随时注意海流的变化。所谓准则,最终应该成为帮助我们更好前行的工具,而不是束缚脚步的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