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 y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ù tī zhī yán

成语解释:除去梯子后说的话。比喻绝密的话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谈话等

繁体字形:去梯之言

英文翻译:To the ladder

去梯之言的意思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梯:1.便利人上下的用具或设备,常见的是梯子、楼梯。2.作用跟楼梯相似的设备:电梯。3.形状像楼梯的:梯田。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成语评论

去梯之言”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拿掉梯子后说的话”,用来形容私下里说的重要秘密,或者不能被外人听到的真心话。比如:“老板把小李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说:‘咱们今天这是去梯之言——公司下半年要裁员,你先别往外传。’”这种场景里,对话双方像站在屋顶上,梯子一撤,秘密就“困”在了特定范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去梯’这么夸张的比喻?”其实这和成语的起源有关。传说三国时期,刘表之子刘琦为避祸,曾引诸葛亮登上高楼后撤去梯子,迫使对方给出自保策略。这种物理隔绝的环境,恰好隐喻了现代人常说的“信息茧房”——只不过前者是主动选择保密,后者更多是被动受限。

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闺蜜深夜发来消息:‘这次真是去梯之言——我决定离婚了。’随后立刻撤回了语音。”撤回动作就像现代版的“撤梯子”,既保护隐私,又强化了这句话的私密属性。有趣的是,当代人用微信“防截屏”功能谈事,本质上也是数字时代的“去梯”行为。

我观察到,这个成语在职场尤为常见。某个项目经理曾私下说:“咱们关起门来说去梯之言——这个项目注定失败,但对外必须保持乐观。”这种表里不一的沟通,折射出组织运作中公开叙事与隐秘真相的割裂。不过从积极角度看,它确实维系了团队表面的稳定。

换个角度想,去梯之言”是否等于阴谋?未必。比如医生对家属说:“现在说的都是去梯之言——患者只剩三个月,请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保密既是职业伦理,也是对当事人的保护。关键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信息传播的边界把控。

当我们在阳台抽烟时突然压低声音,或是在咖啡馆用菜单遮挡着手机屏幕,这些细微动作都在复刻“去梯”的古老智慧。信息时代的海量传播反而让私密对话显得珍贵——就像暴雨中的电话亭,虽然空间狭小,却能让人安心说出那句:“这事儿我只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