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áng gǔ zhī yán
成语解释: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
成语出处: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尧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自谦
繁体字形:狂瞽之言
英文翻译:Crazy words
狂:1.精神失常;疯狂:发狂。丧心病狂。2.猛烈;声势大:狂风。狂奔。3.纵情地、无拘束地(多指欢乐):狂喜。狂欢。4.狂妄:狂言。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
瞽:1.眼睛瞎:瞽者。2.指没有识别能力的:瞽说(不达事理的言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狂瞽之言”这个成语,字面上听起来有点生僻,但拆开看其实很有意思。狂,是“狂妄”;瞽,原指盲人,引申为“无知”。合起来就是“狂妄无知的言论”,通常用来自谦。比如在会议上,你提了个大胆的提议,可以说:“这只是我的狂瞽之言,大家多包涵。”既缓和了发言的尖锐感,又留出了讨论空间。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狂”和“瞽”这两个字?其实古人用词特别讲究画面感。“狂”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瞽”则是闭着眼睛摸索前行的盲人,组合起来生动描绘了“既莽撞又缺乏依据”的状态。下次听到这个词,不妨想象一个蒙着眼还拼命往前冲的人,是不是瞬间理解了它的含义?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成语特别适合需要展现谦逊态度的场合。比如朋友找你商量创业计划,你提了个颠覆性的点子,可以笑着说:“我这狂瞽之言,你就当抛砖引玉吧。”既保护了对方的自尊心,又打开了深度探讨的可能性。这种语言智慧,可比直来直去的“我觉得你错了”要高明得多。
有意思的是,现代社会虽然少用成语,但“狂瞽之言”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某些夸张言论时,心里可能会默默贴上“键盘侠的狂瞽之言”的标签。反过来,当我们自己发表观点时,适当保留余地反而能让意见传播得更远——毕竟谁都不喜欢听绝对化的论断。
最后分享个观察: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最擅长把真知灼见包装成“狂瞽之言”。就像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自称“愚以为”,实则句句切中要害。这种以退为进的表达艺术,或许正是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原因。下次表达不同观点时,不妨试试这个谦而不卑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