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shí zhī yán
成语解释: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耳食之言
英文翻译:hear readily without comprehending what is heard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哎,说到“耳食之言”这成语,你可能会挠头:这啥意思啊?说白了,就是指那些听风就是雨、未经证实的传言。举个栗子,老王在村口听说要拆迁,立马回家收拾行李,结果第二天才知道是隔壁村的事儿——这不就是典型的“耳食之言”闹的乌龙嘛!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啥总有人轻信这种不靠谱的话呢?害,人嘛,天生对八卦敏感。就像上周我闺蜜神秘兮兮地说“听说公司要裁员”,结果一查压根没这回事。你看,信息传播链越长,失真概率越高,这道理放哪儿都适用。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耳食之言”可比以前传播得快多了。我前两天刷短视频看到有人说“吃菠萝能防新冠”,底下居然有几千条转发。要我说啊,咱得学会给信息“消消毒”,就像吃火锅要蘸料,真假消息也得拿事实当筛子滤一滤。
你可能要怼我:那怎么辨别真假呢?好问题!我的笨办法是“三步验证法”:先看消息来源,再查专业机构说法,最后问问身边明白人。好比上周有人说“某明星隐婚”,结果人家工作室直接甩出单身证明——这波操作比啥辟谣都管用。
说到底,“耳食之言”就像超市里的临期食品,看着包装挺新,实际保质期早过了。要我说,咱别做信息的搬运工,要做就做智慧的质检员。毕竟在这个张嘴就能发声的时代,保持清醒头脑可比转发键值钱多了。
最后提个醒儿,下次再听到劲爆消息,先别急着当人形喇叭。不妨学学诸葛亮那句“静以修身”,把消息放凉了再品。信不信由你,反正我现在听到啥八卦,第一反应都是掏出手机查查官方通告——这习惯可比算命先生掐指一算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