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rén shuō rén huà,jiàn guǐ shuō guǐ huà
成语解释:指看人说话与处事。形容人善于说话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英文翻译:Talk to the devil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话:1.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讲话。会话。土话。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2.说;谈:话别。话家常。茶话会。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话:1.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讲话。会话。土话。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2.说;谈:话别。话家常。茶话会。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成语,乍一听好像有点“两面派”的意思,但真是这样吗?举个例子:如果你和一个热爱足球的朋友聊天,主动聊起昨晚的球赛比分,对方大概率会眼睛发亮;但如果对方是个完全不懂足球的人,你还在滔滔不绝讲战术,场面可能就尴尬了。这时候转换话题聊对方感兴趣的内容,难道就是虚伪吗?
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其实是:面对不同对象调整沟通方式,到底是生存智慧还是失去自我?举个真实场景:公司会议上,技术部同事用专业术语汇报方案,市场部却听得云里雾里。这时候如果能用“用户增长潜力”替代“算法优化效果”,用“消费者使用体验”解释“界面交互逻辑”,会议效率是不是会大幅提升?这种调整不是欺骗,而是让信息真正被接收。
我们再来拆解这个能力的关键要素。首先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方的衣着打扮、语言习惯、工作背景快速判断沟通偏好。比如在菜市场遇到大妈问价,用“这白菜水灵得很,早上刚从地里拔的”比说“有机种植无公害”更有效。其次是信息转化能力,就像给父母解释智能手机功能,用“能视频看孙子”比讲“5G网络低延迟”更直接。
不过要注意边界感。去年帮朋友调解家庭矛盾时,发现女婿和丈母娘争吵的核心,在于双方都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关心。这时候如果生硬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反而显得不真诚。关键是在保持真实的前提下,找到对方能理解的表达路径,就像翻译不同语言时保留原意,而不是篡改内容。
从个人经验看,这个能力最需要练习的是“共情开关”。有次带实习生做客户访谈,新人对着工程师大谈市场趋势,对方全程冷漠。后来建议他先请教技术实现细节,等对方打开话匣子再自然过渡到业务问题。这种切换不是讨好,而是建立有效对话的桥梁。就像去不同地区旅行,学两句方言往往比标准普通话更容易拉近距离。
最后要提醒的是,所有沟通技巧的底层逻辑应该是善意。见过最厉害的销售总监,能在三分钟内切换三种沟通模式:和财务总监用数据说话,和设计师聊美学灵感,和基层员工谈执行细节。但每次沟通后他都会补充:“刚才的表达方式你听着习惯吗?有问题随时打断我。”这种带着尊重的灵活,才是这句话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