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成语解释: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識二五而不知十
英文翻译:Know five but not ten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识二五而不知十”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像有人数数时能认出“二”和“五”,却不知道它们加起来是“十”——比喻只懂表面细节,却看不清整体逻辑。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看到同事每天加班到深夜,觉得对方“特别努力”,却不知道这位同事白天效率低下、总在刷短视频。这就是典型的“识二五而不知十”,只看到了表象的“努力”,却忽略了整体的“效率失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现代人接收的信息量太大,就像手机同时开着十几个APP,大脑容易自动选择“省力模式”:关注容易理解的碎片信息,却懒得拼凑完整图景。比如看股市涨跌就急着买卖,却不研究宏观经济趋势;刷短视频学知识,却不成体系。
职场上有个真实案例:某公司市场部花大价钱做网红推广,表面数据很好看,但半年后发现实际转化率反而下降。原来他们只盯着“播放量”这个“二五”,却忽略了“用户画像匹配度”“产品使用场景”这些构成“十”的关键要素。
怎么避免这种认知偏差?有个小妙招:遇到问题时,先问三次“然后呢?”。比如看到销售额下降,第一次回答“促销力度不够”,第二次追问“为什么促销不够效果”,第三次再问“除了促销还有其他关联因素吗”。这种追问能帮我们像拼乐高一样,把碎片认知拼成完整模型。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短视频时代尤其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接触的“二秒精彩片段”“五条热搜新闻”,就像散落的拼图块,如果不主动串联思考,很容易陷入“知道很多,懂得很少”的状态。下次看到某个火爆现象时,不妨多问自己:“这背后的‘十’到底是什么?”
最后分享个观察: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高手,往往具备“从二五见十”的能力。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农,看到两片落叶就知道季节变换,听见五声鸟鸣就能判断天气趋势。这种整体性思维,或许正是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最需要的认知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