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语解释: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声极大。也作“赫赫之名”。
成语出处:晋 常璩《华阳国志 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赫赫有名
英文翻译:having a great reputation
赫:1.显著;盛大:显赫。煊赫。2.姓。3.赫兹的简称。1秒钟振动一次是1赫。
赫:1.显著;盛大:显赫。煊赫。2.姓。3.赫兹的简称。1秒钟振动一次是1赫。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提起成语,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语文课本里的背诵任务,仿佛这些四字组合只是考试工具。但仔细观察生活,成语其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举个例子,同事搞砸项目后,领导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句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既指出了错误,又传递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比直白的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
有人可能会问:网络流行语盛行的今天,成语还有存在价值吗?不妨看看社交媒体的真实案例。某美妆博主测评新品时形容口红颜色“宛若桃李”,这条视频点赞量比平常用“超显白”描述的高出三倍——传统文化意象带来的画面感,正在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型表达方式。
在实际运用中,误解成语原意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七月流火”常被误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其实《诗经》中的本意是指农历七月火星西沉,天气转凉的征兆。这种古今词义的演变,恰恰说明语言需要与时俱进,但了解本源能让我们更精准地传递信息。就像烹饪时知道食材原味,才能更好地调配创新菜式。
个人看来,成语最妙的特质在于“四两拨千斤”。疫情期间社区公告写着“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八个字激发的凝聚力,远胜长篇累牍的说教。这种经过时间淬炼的语言结晶,像压缩饼干般饱含能量,关键看我们是否懂得正确拆封使用。
当00后开始用“社恐”调侃自己时,成语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北京地铁站的公益广告写着“守望相助”,既符合传统文化底蕴,又切中现代城市人际关系的痛点。语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新旧表达方式的碰撞融合,正在塑造更有层次的中文生态。
下次准备工作报告时,不妨试试用“提纲挈领”替代“抓住重点”;安慰朋友时,“否极泰来”可能比“会好起来的”更有说服力。这些穿越千年的语言密码,依然能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搭建起理解与共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