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ǒu
  • m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è hè yǒu míng

成语解释: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声极大。也作“赫赫之名”。

成语出处:晋 常璩《华阳国志 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赫赫有名

英文翻译:having a great reputation

赫赫有名的意思

赫:1.显著;盛大:显赫。煊赫。2.姓。3.赫兹的简称。1秒钟振动一次是1赫。

赫:1.显著;盛大:显赫。煊赫。2.姓。3.赫兹的简称。1秒钟振动一次是1赫。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成语评论

提起成语,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语文课本里的背诵任务,仿佛这些四字组合只是考试工具。但仔细观察生活,成语其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举个例子,同事搞砸项目后,领导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句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既指出了错误,又传递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比直白的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

有人可能会问:网络流行语盛行的今天,成语还有存在价值吗?不妨看看社交媒体的真实案例。某美妆博主测评新品时形容口红颜色“宛若桃李”,这条视频点赞量比平常用“超显白”描述的高出三倍——传统文化意象带来的画面感,正在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型表达方式。

在实际运用中,误解成语原意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七月流火”常被误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其实《诗经》中的本意是指农历七月火星西沉,天气转凉的征兆。这种古今词义的演变,恰恰说明语言需要与时俱进,但了解本源能让我们更精准地传递信息。就像烹饪时知道食材原味,才能更好地调配创新菜式。

个人看来,成语最妙的特质在于“四两拨千斤”。疫情期间社区公告写着“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八个字激发的凝聚力,远胜长篇累牍的说教。这种经过时间淬炼的语言结晶,像压缩饼干般饱含能量,关键看我们是否懂得正确拆封使用。

当00后开始用“社恐”调侃自己时,成语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北京地铁站的公益广告写着“守望相助”,既符合传统文化底蕴,又切中现代城市人际关系的痛点。语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新旧表达方式的碰撞融合,正在塑造更有层次的中文生态。

下次准备工作报告时,不妨试试用“提纲挈领”替代“抓住重点”;安慰朋友时,“否极泰来”可能比“会好起来的”更有说服力。这些穿越千年的语言密码,依然能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搭建起理解与共鸣的桥梁。

赫赫有名的造句

  1. 造句 李宁在体育界赫赫有名。
  2. 造句 一个全国赫赫有名的学者,还这么平易近人,真是大巧若拙啊!
  3. 造句 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
  4. 造句 他就是我们学校赫赫有名的化学状元,每次化学考试他总是独占鳌头。
  5. 造句 这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曾是商场上赫赫有名的富商。
  6. 造句 其貌不扬的他,竟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
  7. 造句 要不是朋友介绍真看不出来这位赫赫有名的千万富翁,低调的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8. 造句 他就是全师赫赫有名的神枪手。
  9. 造句 他的爷爷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
  10. 造句 他赫赫有名,又官运亨通,真是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