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ǎo yǐ shān hé
成语解释:同“邈若山河”。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邹砚铭叙》:“而断金之谊,遂邈以山河,可云悲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非常遥远
繁体字形:邈以山河
英文翻译:Miao Yishan River
邈:遥远:邈不可见。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提到“邈以山河”,你可能会疑惑:这个听起来文绉绉的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老张和小王年轻时是挚友,后来一个去了新疆支教,一个在海南创业。两人二十年没见面,老张翻着泛黄的同学录感叹:“当年天天混在一起,现在真是邈以山河啊!”
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用“山河”形容遥远?其实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画面感——想象两座山之间隔着蜿蜒的河流,既描绘了空间距离,又暗含难以跨越的阻隔。比如历史学者研究商周文化时常说:“青铜器上的纹饰演变,看似细微差别,实则是邈以山河的文明断层。”
现代人还适用这个词吗?某科技公司CEO在行业论坛上说过:“初创团队和行业巨头之间,往往隔着邈以山河的资源鸿沟。”不过我个人认为,在视频会议和即时通讯普及的今天,“山河”更多转化为认知差异——就像父母总抱怨孩子沉迷短视频,年轻人却觉得长辈不懂“二次元”,这种代际理解上的距离,何尝不是新时代的“邈以山河”。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特定场景会产生反差效果。比如有位驴友在游记里写:“打开卫星地图,我和家乡直线距离才三百公里,可没通公路的山沟村落,物资运输仍如邈以山河。”这种物理距离与心理感知的错位,反而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观察发现,人们使用“邈以山河”时,常带着既遗憾又豁达的情绪。就像民宿老板老吴说的:“当年觉得出国定居的朋友离我好远,现在视频连线看他家后院养的鸡,倒觉得邈以山河也挺好——各有各的活法。”这种对距离的重新诠释,或许正是汉语成语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