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ì tūn shān hé
成语解释: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成语出处: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氣吞山河
英文翻译:imbued with a spirit that can conquer mountains and rivers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气吞山河”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势或决心极其宏大,仿佛能一口吞下山河。但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
比如:“他在演讲时目光如炬,声音洪亮,一字一句都带着气吞山河的魄力,台下听众无不为之振奋。”这里用“气吞山河”突出了演讲者的自信与感染力,把抽象的气势转化成了具体的感染力。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来形容人吗?”当然不是!它也能描述事物的规模或影响力。比如:“这座跨海大桥建成后,宛如一条气吞山河的巨龙横卧水面,彻底改变了两座城市的交通格局。”桥梁的宏伟与影响力,通过成语变得生动可感。
另一个常见疑问:“用这个词会不会太夸张?”其实关键在于场景。比如描述历史人物项羽时,“他年少时便立下气吞山河的志向,誓要推翻暴秦”,这里既符合人物性格,又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但若用来形容日常小事,比如“他气吞山河地吃完了三碗面”,反而会显得滑稽,变成幽默的夸张手法。
个人观点:“气吞山河”的魅力在于它的矛盾感——既传递了压倒性的力量,又隐含了目标的高远。当代人或许不必真的“吞下山河”,但面对挑战时,这种“虽难必战”的精神依然值得借鉴。比如创业者面对市场困境,若能保持“气吞山河”的信念,反而可能绝处逢生。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豪迈气质,用好了能为文字增色,但就像烹调时撒盐——适量才能提鲜。下次写作时,不妨试试用它来刻画那些充满魄力的瞬间,或许会有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