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jī lòu gǔ
成语解释: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感受极深
繁体字形:銘肌鏤骨
英文翻译:everlasting gratitude
铭:1.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鞭策、勉励自己的文字(写出或刻出):墓志铭。砚铭。座右铭。2.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铭功。铭心。铭肌镂骨(比喻感恩极深)。铭诸肺腑(比喻永记不忘)。3.姓。
肌:肌肉,人体和动物体的一种组织。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而成。分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镂:雕刻:雕镂。镂刻。镂花。镂空。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某个瞬间的记忆像刀刻在骨头上,二十年后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如昨?老张在工地搬砖时总说:"二十岁那年师傅失手打穿承重墙,整个楼板塌下来的轰隆声,我这辈子都铭肌镂骨。"他说这话时,手指还会不自觉地摩挲安全帽边缘。为什么危机会让人记得特别深刻?因为生死关头激发的肾上腺素,就像天然的记忆固化剂。
在敦煌莫高窟的修复现场,我曾见过褪色的壁画下隐约透出盛唐时期的朱砂红。文物保护专家李教授说:"这些颜料配方失传的痛,比壁画本身剥落更让人铭肌镂骨。"这话让我想到,人类对文明传承的执念,有时竟能超越个体生命的长度。那些消逝的古老技艺,是否正通过这种集体记忆的方式获得永生?
朋友小林的离婚协议书上有个特别条款:每周三晚上必须让孩子跟父亲视频。她说:"孩子两岁生日那天他缺席的场景,就像烧红的铁钎烙在心上。"这种情感创伤形成的记忆晶体,远比日常的甜蜜时光更顽固。但有意思的是,创伤记忆反而促使她制定了更细致的育儿计划,伤痛转化成了某种守护力量。
最近重读《活着》,发现余华写福贵看着亲人相继离世时,没用任何形容词,只是白描老牛耕田的场景。这种留白手法反而让痛楚深入骨髓。好的文学作品就像记忆手术刀,能精准剖开读者自以为愈合的伤疤。当我们说某个故事"铭肌镂骨",其实是在赞叹作者制造情感共振的技艺。
在急诊室实习时,带教医生指着监护仪上的直线说:"记住这个声音,但别让它困住你。"那个象征生命终结的电子长鸣,确实成为了我的职业记忆锚点。但更珍贵的是前辈的后半句提醒——医务人员既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又要学会与无常和解。这种矛盾的平衡术,或许才是医疗工作者最该刻入骨髓的必修课。
看着地铁里刷短视频的年轻人,忽然觉得这个时代正在批量生产"速食记忆"。但有些东西终究需要慢火细熬,就像奶奶腌了三十年的酱缸,每道裂痕里都沉淀着光阴的故事。当我们谈论"铭肌镂骨",本质上是在寻找对抗时间侵蚀的锚点,这些深浅不一的记忆刻痕,最终连成了每个人的生命等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