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lò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fū lòu gǔ

成语解释:同“铭心镂骨”。

成语出处: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谢男赐绯鱼袋表》:“铭肤镂骨,不敢殒坠。”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印象深刻

繁体字形:銘膚鏤骨

英文翻译:Engraved skin and bone

铭肤镂骨的意思

铭:1.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鞭策、勉励自己的文字(写出或刻出):墓志铭。砚铭。座右铭。2.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比喻深刻记住:铭功。铭心。铭肌镂骨(比喻感恩极深)。铭诸肺腑(比喻永记不忘)。3.姓。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镂:雕刻:雕镂。镂刻。镂花。镂空。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成语评论

铭肤镂骨”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形容某种深刻的印记。比如有人会说:“那段独自在异乡打拼的日子,仿佛用刀刻在皮肤上,深到骨头里,成了我人生中最铭肤镂骨的一课。”这里的“铭肤镂骨”既指身体的疲惫,也暗喻心理上的磨炼,用具体感受传递抽象的情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刻骨铭心”?其实这两个成语的侧重点不同。“刻骨铭心”更强调情感记忆的深刻,而“铭肤镂骨”多了一层身体感知的具象化。比如描述童年经历时可以说:“父亲教我骑自行车时说的那句‘摔倒也要自己爬起来’,就像烙铁烫在手臂上,铭肤镂骨般提醒着我要独立。”这里用身体的触觉比喻精神教诲,画面感更强。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场景适配度。比如职场新人分享经验时这样表达:“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就像被砂纸反复打磨,那种焦虑和成长痛,绝对称得上铭肤镂骨。”这种用法将负面体验转化为正向积累,既真实又有力量感。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特别适合需要强调“通过痛苦获得深刻认知”的语境。

或许你会疑惑: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夸张?关键在于分寸把握。比如描述旅行见闻时:“站在火山口边缘,硫磺味钻进鼻腔的瞬间,那种对自然的敬畏感顿时铭肤镂骨。”这里用感官冲击引出思想震动,既不过度渲染又精准传达震撼程度。这种虚实结合的用法,能有效激活读者的通感体验。

语言就像工具箱,每个成语都是趁手的工具。与其纠结“铭肤镂骨”是否常用,不如关注它能否准确传递你想表达的层次感。下次遇到那些既有身体记忆又有心理烙印的经历时,不妨试试这个词,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表达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