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ù wú yī rén
成语解释:阒:空。指空荡荡,没有一人。
成语出处: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曾梦至一处,见禅床几杖萧然,而阒无一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空荡
繁体字形:闃無一人
英文翻译:all was quiet and not a soul was to be seen
阒:静寂,没有一点声音:阒无一人。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阒无一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描述的其实就是“一个活人都没有”的场景。比如你深夜走进公司的办公楼,发现整层楼灯都没开,工位空荡荡,连鼠标点击声都听不到——这时候你就可以说:“整层办公室阒无一人,只剩我的脚步声在走廊回响。”不过,这种“空无一人”到底是让人害怕还是惬意?或许要看具体情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写恐怖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春天清晨的山间观景台,如果恰巧没有游客,你看着薄雾中的群山,反而会觉得“阒无一人的观景台让风景更纯粹了”。空寂本身没有好坏属性,关键在于我们赋予它的情绪。
有个有趣的对比:同样是空城场景,白天和黑夜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去年冬天我在东北旅行时,遇到大雪封路,整个温泉度假村突然变得阒无一人。白天看雪片纷纷扬扬落在空椅子上,像是童话里的场景;但夜里听到暖气管道偶尔的“咔嗒”声,确实会让人心头一紧。这说明环境氛围会极大影响我们对“空无一人”的解读。
现代生活中,这种绝对的“阒无一人”其实越来越少见。就算在凌晨三点的便利店,也可能遇到熬夜加班的程序员。不过我倒觉得,偶尔体验这种极致安静挺有意思。上周我在市图书馆古籍区翻书,整个区域就我一个读者,老式木地板随着脚步轻微作响,那种与历史独处的沉浸感,反而比人挤人的网红书店更让人难忘。
说到应用场景,创作者们特别喜欢用这个成语制造反差。比如描写狂欢节结束后的街道:“彩带还挂在路灯上,但阒无一人的广场只剩下被踩扁的气球”,瞬间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热闹过后的寂寥。这种强烈对比就像摄影里的留白手法,用空白衬托主体。
最后想说的是,在人人追求“存在感”的时代,偶尔的“阒无一人”未尝不是种珍贵体验。它像面镜子,让我们在寂静中更清楚地听见自己的声音。下次当你走进空教室、空健身房或者空地铁车厢时,不妨停下来感受这种独特的空间语言——毕竟在这个24小时在线的世界里,真正的独处时光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