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t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ng tūn hǔ jù

成语解释: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

成语出处:《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鯨吞虎據

英文翻译:Whale swallowing tiger

鲸吞虎据的意思

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外形像鱼,体长可达30多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头大,眼小,没有耳壳,前肢形成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变成尾鳍,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俗称鲸鱼。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

据:[jù]1.占据:据为己有。2.凭借;依靠:据点。据险固守。3.按照;依据:据理力争。据实报告。据民歌改编。4.可以用作证明的事物:凭据。证据。字据。论据。票据。实据。5.姓。[jū]拮据(形):经济境况不好,缺少钱,境况窘迫:手头据。

成语评论

提到“鲸吞虎据”,许多人可能对这个成语感到陌生。它由“鲸吞”和“虎据”两个意象组成,前者形容像鲸鱼吞食般迅速侵占,后者指如猛虎盘踞般稳固掌控。这两个动作叠加,传递了一种“先快速扩张,后强力控制”的策略。比如,一家科技公司通过低价收购竞争对手(鲸吞),再通过技术整合形成行业壁垒(虎据),这就是典型的商业场景应用。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千年仍被使用?核心在于它揭示了人性中“扩张与巩固”的双重需求。比如个人成长中,有人会广泛学习多个领域(鲸吞式输入),再选择最擅长的方向深耕(虎据式扎根)。这种动态平衡既避免盲目贪婪,又防止故步自封。

观察现代职场,某位设计师前三年尝试UI、插画、3D建模等多个方向(鲸吞),第四年开始专注打造个人IP并建立设计方法论(虎据),最终形成不可替代性。这印证了成语背后的智慧:广度探索是深度的基石,但必须经过筛选沉淀。值得注意的是,“鲸吞”阶段需要保持开放心态,而“虎据”时则要敢于做减法。

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应用这种智慧?不妨参考知识管理中的“漏斗模型”:初期大量阅读收集信息(鲸吞),中期建立知识框架过滤杂质(虎据)。比如自媒体创作者会先海量浏览热点话题,再根据账号定位筛选内容,既保持敏感度又不失专业性。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恰恰是现代人需要的生存技能。

从历史维度看,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正是政治版的鲸吞虎据——先以怀柔政策分解诸侯势力(鲸吞),再通过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虎据)。这提醒我们:任何战略都需要配套的战术支撑,单靠蛮力扩张或被动防守都难以持久。就像种树,既需要根系向外蔓延吸收养分,也需要主干向上生长形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