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ǎo jīng shǔ cuàn
成语解释:见“鸟骇鼠窜”。
成语出处:《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绝,鸟惊鼠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失败
繁体字形:鳥驚鼠竄
英文翻译:A stampede of birds and rats
鸟:[niǎo]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2.(Niǎo)姓。[diǎo]同“屌”。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窜:1.逃跑;乱跑:流窜。抱头鼠窜。2.改易(文字):窜改。点窜。
想象一下,你正在公园散步,忽然有人对着树丛大喊一声,原本停在枝头的麻雀“哗啦”一声四散飞走,草堆里的小田鼠也哧溜钻进地洞。这种动物受惊后慌不择路的场景,正是“鸟惊鼠窜”最生动的写照。
为什么这个成语总用鸟类和鼠类作比喻?其实古人观察到,鸟类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扑棱翅膀逃离,田鼠遇到危险时也会慌慌张张乱窜,这两种动物的应激反应特别能体现“慌乱无序”的状态。就像上周我参加消防演练时,警报器突然响起,同事们手忙脚乱找逃生通道的样子,简直像极了成语里的画面。
有次我在咖啡馆赶稿,邻桌客人不慎打翻玻璃杯,清脆的碎裂声让整个空间瞬间凝固。离得最近的女生像受惊的鸽子般弹跳起来,后排大叔的公文包“砰”地掉在地上,服务员端着托盘的手明显抖了抖。这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不正是现代版的“鸟惊鼠窜”吗?
当代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成语吗?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词语反而焕发新生。比如暴雨突降时地铁口人群撑伞奔走的场景,或是股市震荡时投资者急着抛售的画面,都在演绎着人类与生俱来的避险本能。但我觉得,与其像无头苍蝇般乱撞,不如学学镇定的大雁——它们遇险时会排成队列有序撤离,这种群体智慧或许更值得借鉴。
有次台风天,我目睹超市里抢购物资的人群推搡拥挤,货架上的矿泉水成箱翻倒。这让我想到:恐慌情绪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个人失态就会引发连锁反应。但换个角度看,那位主动维持秩序的红马甲志愿者,不正是混乱中的定海神针吗?这提醒我们,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清醒,或许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惊窜”。
从田间地头到钢筋森林,从动物本能到人类行为,“鸟惊鼠窜”始终在提醒我们:慌乱解决不了问题,但理解这种反应背后的生存智慧,或许能让我们在危机来临时,既保持必要的警觉,又守住内心的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