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ǎo hài shǔ cuàn
成语解释:形容惊恐逃窜。
成语出处:宋·曾巩《救灾议》:“彼知己负有司之禁,则必鸟骇鼠窜,窃弄锄梃于草茅之中,以扞游缴之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失败
繁体字形:鳥駭鼠竄
英文翻译:Fear of birds and rats
鸟:[niǎo]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2.(Niǎo)姓。[diǎo]同“屌”。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窜:1.逃跑;乱跑:流窜。抱头鼠窜。2.改易(文字):窜改。点窜。
“鸟骇鼠窜”这个成语,你平时听过吗?它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像受惊的鸟和老鼠一样四处逃窜的样子。比如历史故事中,军队突然遭遇埋伏,士兵们来不及思考便“鸟骇鼠窜”,阵型瞬间崩溃——这种画面是不是让人联想到“慌不择路”的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战争里吗?当然不是!比如朋友曾说起办公室火灾演习时,警报一响,平时稳重的同事竟推倒椅子夺门而出,活脱脱上演了一场现代版“鸟骇鼠窜”。可见人在突发危机下的本能反应,古今并无太大差别。
再想想:为什么用鸟和老鼠作比喻?仔细观察会发现,鸟类受惊会扑棱翅膀乱飞,老鼠遇险则贴着墙根急窜,这两种动物的应激状态恰好对应人类慌乱时的不同表现——有人会无目标乱跑,有人则本能寻找庇护所。这种细腻的观察力,正是成语生动传神的关键。
或许你会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类“老派”成语吗?去年某商场促销活动,限量商品开售瞬间,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柜台,有人鞋子被踩掉也顾不上捡。这种现代消费场景中的集体慌乱,用“鸟骇鼠窜”形容反而比“争先恐后”更具画面冲击力。
在我看来,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就像春天的雷雨天气里,公园长椅上的游客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惊得四处奔逃,孩子们笑着喊“下雨啦快跑”,这何尝不是带着生活气息的“鸟骇鼠窜”?这种既狼狈又有趣的场景,恰恰印证了人性中共通的慌乱本能。
遇到紧急情况时,与其苛责“鸟骇鼠窜”式的慌乱,不如思考如何培养冷静应对的能力。毕竟连成语里的鸟和老鼠都知道:逃窜只是求生本能,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在风暴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