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è zhī bù gōng
成语解释: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繁体字形:却之不恭
英文翻译:it is disrespectful to decline to decline
却:1.后退:退却。却步。2.使退却:却敌。3.推辞;拒绝:推却。却之不恭。盛情难却。4.去;掉:冷却。忘却。失却信心。5.姓。6.表示转折,比“倒、可”的语气略轻:有许多话要说,一时却说不出来。文章虽短却很有力。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恭:1.恭敬:恭候。恭贺。洗耳恭听。2.姓。
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你推辞了半天,对方却坚持要送,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不收下好像不太礼貌”?这种场景,正是成语“却之不恭”的经典写照——拒绝反而显得不恭敬。
比如同事加班时帮你带了晚餐,你怕麻烦对方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对方却直接把餐盒塞进你手里。这时候你心里可能会犯嘀咕:“硬要退回去是不是太生分了?”其实这正是成语的精妙之处——接受善意有时比拒绝更需要勇气。自问:为什么我们总怕欠人情?答案或许藏在“礼尚往来”的文化基因里,接受反而为下次回馈创造了契机。
再看家庭聚会时长辈塞红包的场景。年轻人总说“我都这么大了真的不用”,但奶奶执意要把红包塞进你口袋时,那份带着皱纹的笑容会让你突然明白:拒绝长辈的好意,可能比收下更让他们失落。这里藏着个有趣的矛盾点——表面是物质的给予,实质是情感的传递。自问:现代社会强调边界感,这和老派礼节冲突吗?或许关键在真诚度:机械推让是形式主义,带着感激收下才是心意相通。
有次朋友执意要开车送我去机场,我原本盘算着叫网约车更方便。但看着他提前半小时热车的身影,突然意识到:某些时刻的“不客气”反而能让关系升温。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平衡,让我联想到水墨画的留白艺术——接受与回馈之间,需要留有呼吸的空间。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习惯用效率衡量一切。但有些时候,像接受邻居自制的小菜,或让路边摊主多送一把葱,这种“不完美”的互动反而织就了温暖的生活网络。下次遇到类似情境,与其纠结于“会不会太麻烦别人”,不如记住:真诚的接受,也是种优雅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