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ú ráo zhī jiàn
成语解释: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自谦
繁体字形:芻蕘之見
英文翻译:my humble opinion
刍:1.喂牲畜的草:反刍。2.割草。3.谦辞。称自己的言论、见解等:刍言。刍议。
荛:1.柴草。2.打柴。也指打柴草的人。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哎,说到“刍荛之见”这成语,估计不少人会挠头:这词儿啥意思啊?说白了,它就是说像砍柴打草的人提出的看法,听着可能不专业,但说不定藏着点小智慧。比如老王在村里开会时说:“我这人没啥文化,就提个刍荛之见,咱们能不能把河边的烂泥塘改成鱼塘?”结果你猜怎么着?第二年全村靠养鱼赚翻了!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这成语是不是专指普通人的建议?好问题!其实重点不在身份高低,而是强调意见可能粗糙但有价值。举个现代例子,公司实习生开会时弱弱说了句:“咱们App的加载动画是不是太长了?”结果技术部一测试,缩短0.5秒真能提升30%用户留存。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刍荛之见”变宝藏嘛!
不过依我看啊,现在这时代反而更需要这种态度。毕竟专家也会犯迷糊,扫地阿姨说不定能发现实验室的安全漏洞。就像上周咖啡店小妹随口说:“WiFi密码写墙上客人总看不见”,老板把密码改成“拿铁半价”后,当月销售额直接起飞——这种跨界思维,可不就是新时代的“刍荛之见”么?
最后说句实在话,咱平时听别人说话时,别急着皱眉。就像我妈常唠叨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保不齐哪个“不靠谱”的点子,稍微打磨下就成了金点子。下次开会要是听见新人提建议,不妨先来句:“哎你这个刍荛之见有点意思,咱们再细聊聊?”说不定就能撞出火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