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成语解释: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成语出处: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恬不知恥
英文翻译:be devoid of any sense of shame
恬:1.安静:恬适。2.毫不动心;安然;不在乎:恬不知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耻:1.羞愧;羞愧的事:可耻。奇耻大辱。2.认为羞辱:不耻下问。
“恬不知耻”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形容某种“厚脸皮”的状态——但具体怎么用?举个例子:小李上班经常迟到,被领导当众批评时,他反而笑嘻嘻地说:“迟到才能让大家注意到我啊!”同事们在背后议论:“这人真是恬不知耻,连基本的职场规则都不在乎。”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为什么有人能对明显的错误行为毫无愧色?其实这种心态往往源于认知偏差。就像考试作弊被抓的学生辩解“大家都作弊”,有些人会用扭曲的逻辑把自己的错误合理化,仿佛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另一个生活场景更值得深思:老张在小区里遛狗从不清理粪便,邻居提醒时,他理直气壮地说:“狗屎能当肥料!”这种“恬不知耻”背后,折射出的是责任感的缺失。有意思的是,这类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突破公序良俗,就像童话里没穿衣服的皇帝,活在自我编织的合理性中。
有个有趣的发现:互联网时代放大了这种现象。比如某些网红抄袭他人创意后,反而在直播间叫嚣:“你们就是嫉妒我的流量!”这种新型的“恬不知耻”正在挑战传统道德边界。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夸张表现反而像照妖镜,让大众更清晰识别出什么是真正值得尊重的内容。
我观察到一个矛盾现象:表面“恬不知耻”的人有时反而获得短期利益。就像强行插队的人总能先买到票,但这本质上是对规则的破坏。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越来越多领域开始用制度约束这类行为,比如地铁逃票纳入征信记录,这就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最后想说,成语的价值在于警示而非批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恬不知耻”的言行时,与其愤怒指责,不如保持清醒认知——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个人修养的镜子。正如古人云“知耻近乎勇”,能直面错误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