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è
  • s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ng è shī sè

成语解释: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十分吃惊

繁体字形:驚愕失色

英文翻译:stand aghast

惊愕失色的意思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愕:惊讶;发愣:愕然(吃惊的样子)。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成语评论

惊愕失色”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说白了就是“突然被吓到,连表情都控制不住了”。比如,你正悠哉游哉走在路上,突然有人从背后大喊一声“小心!”,你猛一回头发现一辆电动车擦身而过,这时候你的表情大概就是“惊愕失色”——眼睛瞪大、脸色发白,连呼吸都停了一拍。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反应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不然。人类面对突发危险时,身体会本能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表情失控反而是最真实的生理反应。比如同事小张上周开会时,领导突然点名让他接手一个烫手山芋项目,他当场愣住,手里的笔“啪嗒”掉在桌上,整张脸肉眼可见地从红润转为煞白,这就是典型的职场版“惊愕失色”。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在家追剧正入神,儿子突然举着期末考卷冲进来喊“爸我数学考了58分!”老王手里的瓜子撒了一地,嘴巴张得能塞进鸡蛋——这可比电视剧反转还刺激。事后老王自嘲:“当时脑子嗡的一声,血压估计都冲上头顶了。”你看,连中年人的稳重都能瞬间破功,可见这个成语的杀伤力。

不过有趣的是,现代人面对“惊愕失色”的场景正在变化。以前可能是遇见猛兽或自然灾害,现在更多是职场突击检查、孩子闯祸,或者手机突然弹出银行卡扣款通知。我曾在超市亲眼见过一位阿姨,扫码支付时屏幕跳出“余额不足”,她举着手机僵在原地足足五秒钟,仿佛被按了暂停键——这大概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惊愕失色”。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同样的惊吓,有人能快速调整,有人却久久缓不过来?观察发现,这和日常压力储备有关。就像手机电量,满格时遇到突发状况能扛住,要是本来就只剩20%,可能直接关机了。所以平时多给自己留点“情绪余量”,遇到意外时才不会轻易“惊愕失色”。下次看到有人突然表情管理失败,别急着笑话,说不定人家只是当天“心理电量”不足呢。

生活本来就是由无数个意外串联起来的连续剧,“惊愕失色”就像剧情里的转折点,虽然当下让人心跳加速,但事后回想往往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重要的是,当我们从错愕中恢复过来时,别忘了给自己泡杯热茶,笑着叹一句:“刚才可真是把我吓够呛啊!”

惊愕失色的造句

  1. 造句 王霄舌挢不下,惊愕失色,颤颤巍巍的指点着王禹,像是看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一样。
  2. 造句 一旁的林逍也惊愕失色,呆呆的站在原地化作一尊木偶。
  3. 造句 车厢里开始混乱起来,被惊醒的囚犯们个个惊愕失色,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更有人蠢蠢欲动,想从乱局中找机会逃脱。
  4. 造句 那从一个个让人惊愕失色的宗族中走出的旷世奇才,将与少年激起怎样的故事,那阵器下的亡魂,将有多少?
  5. 造句 钢铖瞠目结舌,不老三目瞪口呆,这馨儿惊愕失色,倒是聂晨与颜笑变现的从容镇定。
  6. 造句 我惊愕失色连忙闪躲,几乎要摔下崖去,却被人用手拉了回来。
  7. 造句 几人惊愕失色,无法接受这种转变。
  8. 造句 房间内,除去江逐流的五人,皆是惊愕失色,震惊张大嘴巴看向眼前一幕,哪怕是先前鄙视嘲讽的岳然群,在这一刻也说不出话,心脏砰砰直跳,充满不安。
  9. 造句 魂消魄夺魂消魄丧寒心酸鼻惊愕失色惊弓之鸟。
  10. 造句 突兀传来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叫,柳怀松机灵灵的打了个寒颤,他下意识的抬头往天空望去,顿时惊愕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