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uán yí zhī jì
成语解释:权:姑且、暂且。宜:适宜。计:计谋、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
繁体字形:権宜之計
英文翻译:a matter of expediency
权:1.秤锤。2.权衡:权其轻重。3.权力:当权。有职有权。掌握大权。生杀予夺之权。4.权利:人权。公民权。选举权。发言权。5.有利的形势:主动权。制空权。6.权变;权宜:权诈。权谋。通权达变。7.权且;姑且:权充。死马权当活马医。8.又同“颧”。
宜:1.合适:相宜。适宜。权宜之计。因地制宜。2.应当(今多用于否定式):事不宜迟。3.当然;无怪:宜其无往而不利。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计:1.计算:核计。共计。不计其数。数以万计。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计。血压计。晴雨计。3.主意;策略;计划:计策。巧计。缓兵之计。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计。为加强安全计,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计成败。无暇计及。6.姓。
“权宜之计”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每天都在用它。比如你急着出门发现手机没电,临时借朋友的充电宝用,这就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完美,但能解燃眉之急。
权宜之计等于偷懒吗?有人可能会想:临时应付是不是不负责任?其实不然。比如公司项目遇到技术瓶颈,团队决定先上线基础功能,后续再迭代优化。这种“先解决核心问题”的策略,反而是高效推进的关键。权宜之计不是摆烂,而是用灵活思维争取解决问题的窗口期。
历史中的经典案例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典型权宜之计。周瑜要求十天造十万支箭,明知不可能,诸葛亮却利用大雾天气“借”来敌军的箭。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硬碰硬,而在于在限制条件下找到突破口。
个人观点:生活需要“弹性方案”我曾遇到客户临时更改需求,原计划完全被打乱。当时选择先满足核心诉求,额外需求另签补充协议。这种权宜处理既保住了合作,又为后续深入沟通创造了空间。与其困在“完美主义”里,不如先跨出第一步。
警惕长期依赖陷阱需要注意的是,权宜之计就像止痛药,能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租房时用纸箱当临时衣柜没问题,但三年后还在用就可能影响生活品质。关键要区分“过渡”和“常态”,避免把临时方案用成永久对策。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先问自己:此刻最重要的是止损还是彻底解决?如果条件不成熟,先采取权宜之计稳住局面,同时积极准备真正解决方案,或许才是更务实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