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shén huǎng hū
成语解释:恍惚:迷糊。形容精神不集中的样子。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尔朱荣传》:“荣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形容精神不集中
繁体字形:精神怳惚
英文翻译:One's mind is wandering.
精:1.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精盐。2.提炼出来的精华:酒精。鱼肝油精。3.完美;最好:精彩。精益求精。4.细(跟“粗”相对):精密。精确。精巧。工艺精。5.机灵心细:精明。精干。这孩子比大人还精。6.精通:博而不精。精于针灸。7.精神;精力:聚精会神。精疲力竭。8.精液;精子:遗精。受精。9.妖精:修炼成精。10.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表示“十分”、“非常”:精瘦。雨把衣服淋得精湿。
神:1.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位。财神。无神论。多神教。2.神话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料事如神。用兵如神。3.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神妙:神速。神效。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4.精神;精力:凝神。费神。聚精会神。双目炯炯有神。5.神气:神色。神情。瞧他那个神儿,准是有什么心事。6.聪明;机灵:瞧!这孩子真神。7.姓。
恍:1.恍然:恍悟。2.仿佛(与“如、若”等连用):恍如梦境。恍如隔世。恍若置身其间。
惚:见〖恍惚〗。
“精神恍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注意力不集中、思绪飘忽的状态。比如,一个人连续加班三天后,开会时眼神发直,连同事喊名字都反应迟钝,这时候就可以说:“他最近总是精神恍惚,估计累坏了。”这种描述既形象又直白,瞬间让人联想到疲惫带来的“灵魂出窍”。
为什么会有人出现“精神恍惚”?举个例子,学生考前熬夜复习,第二天上课盯着黑板却听不进老师讲什么,这就是典型的“用脑过度导致精神恍惚”。这时候大脑像一台内存爆满的手机,处理信息的速度明显变慢,甚至直接卡顿。所以,与其硬撑,不如先停下来休息十分钟,给大脑“清空缓存”的机会。
有人可能会问:“精神恍惚只是身体疲劳的信号吗?”其实不完全对。比如刚经历重大变故的人,可能会在洗碗时突然盯着水流发呆,手里的碗擦了五分钟还没放下。这种状态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情绪超载时,人的意识会自动进入“待机模式”来减少消耗。这时候需要的不是强行振作,而是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消化情绪。
从个人观察来看,现代社会的信息轰炸让“间歇性精神恍惚”变得越来越普遍。地铁上随处可见戴着耳机却眼神放空的乘客,他们可能前一秒还在刷短视频,下一秒就陷入莫名的呆滞状态。这种“注意力过载”就像同时打开二十个浏览器标签页,最终导致系统响应迟缓。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反而提醒我们:适时关闭外界干扰源,或许比强迫自己专注更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偶尔的精神恍惚不必过度担忧。就像电脑需要定期重启,人的大脑也需要“放空时刻”。有位作家朋友分享过,他最好的灵感往往出现在晾衣服或散步时的走神瞬间。这说明思维的发散状态本身具有创造性价值,关键是要区分“有益的放空”和“损耗性的恍惚”,前者像给心灵开窗透气,后者则像门窗长期紧闭导致的缺氧。
当发现身边的人频繁出现精神恍惚时,比起追问“你怎么总是心不在焉”,不如倒杯温水放在对方手边。这种不带压迫感的关怀,往往比语言更能传递支持的力量。毕竟,让人从恍惚中回神的从来不是当头棒喝,而是一缕恰到好处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