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ǔ bù kān yán
成语解释:堪:能。苦痛至极;不能用言语来形容、表述。形容受苦极深。
成语出处:宋 李昌龄《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十分痛哭
繁体字形:苦不堪言
英文翻译:suffer unspeakably
苦:1.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苦胆。这药苦极了。2.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3.使痛苦;使难受: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4.苦于:苦旱。苦夏。5.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6.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这双鞋穿得太苦了,不能修理了。7.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堪:1.可;能:堪当重任。堪称楷模。2.能忍受;能承受:难堪。不堪凌辱。3.姓。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提起“苦不堪言”,很多人会联想到无法言说的痛苦。比如有人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感叹:“每天工作十六小时,回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真是苦不堪言。”这种状态究竟如何产生?核心问题在于: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临界点却无处释放时,人们就会陷入这种困境。
举个真实场景:老张的早餐店因原料涨价被迫提高售价,熟客却纷纷流失。他蹲在店门口抽着烟嘟囔:“这年头生意难做啊,真是苦不堪言。”此时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答案藏在压力与应对能力的失衡中——当外部挑战超出个人承受阈值,而应对手段又不足时,这种痛苦就会蔓延。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有了新用法。年轻人常开玩笑说:“看爱豆塌房,粉丝们苦不堪言。”这种戏谑化的表达揭示出:现代人正在用幽默消解沉重情绪。我认为这未必是坏事,适度的调侃反而能成为心理缓冲带,让痛苦变得可以承受。
如何打破“苦不堪言”的困局?有个案例值得参考:某程序员在连续熬夜后突发耳鸣,他果断申请调岗并开始健身。三个月后在朋友圈写道:“以前总说苦不堪言,现在明白及时调整才是解药。”这印证了我的观点: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创造改变的可能性。
观察生活会发现,那些常说“苦不堪言”的人,往往困在单一视角里。就像被暴雨困住的行人,如果只顾着抱怨湿透的鞋袜,就会忘记抬头寻找避雨的屋檐。转换思维角度,或许就能在困境中发现未曾注意的出路。
最后要提醒的是,语言会影响心态。当“苦不堪言”成为口头禅,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妨试着用“暂时有困难”来替代,这种表述既承认现实困境,又为转变预留了空间。就像种在石缝里的野花,即便环境恶劣,依然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