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iàn miàn xiāng qù
成语解释:面面:脸对着脸;相:互相;觑: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着。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成语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第六卷:“僧问:‘如何是大疑府人?’师曰:‘毕钵岩中面面相觑。’”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惊慌的表情
繁体字形:靣靣相覷
英文翻译:being at a loss what to do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觑:[qù]看;瞧:觑视。觑伺。小觑。面面相觑。冷眼相觑。[qū]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注意地看):偷偷儿地觑了他一眼。他微微低着头,觑着细眼。觑起眼睛,看看地面上有没有痕迹。
某天中午,办公室的咖啡机突然发出怪响,五个同事齐刷刷转头盯着机器,谁都没说话。这种场面用"面面相觑"形容再贴切不过——大家既担心机器爆炸,又都不愿当第一个上前查看的人。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集体沉默?其实当突发事件超出常识范围时,人们往往会本能地观察他人反应来确认危险程度。
上周参加读书会时,有位朋友突然抛出"你们相信外星人正在监控地球吗"的问题。原本热闹的讨论瞬间冻结,六个人举着茶杯僵在原地,像被按了暂停键的提线木偶。这种戏剧化的冷场时刻,恰恰展现了"面面相觑"的精髓:当话题超出日常认知框架,群体中的个体就会不自觉地用眼神交流寻找共识坐标。
我常觉得这个成语像面镜子,照出现代社会的沟通困境。就像上周家庭聚餐时,表弟突然宣布要辞职做游戏主播,餐桌上的长辈们筷子悬在半空,眼神在彼此脸上来回游移。这种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不同价值观碰撞时产生的缓冲期——大家都在等待有人先开口打破认知壁垒。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在儿童游乐场几乎看不到"面面相觑"的场景。孩子们遇到意外状况时,要么直接行动,要么大声提问。这种对比或许说明,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过度依赖群体反应的惯性思维。就像上周社区消防演习时,警报响起后楼道里站着的二十几个住户,居然都站在原地等待他人先动。
观察生活中的"面面相觑"时刻,会发现它往往出现在权威缺失的真空地带。上个月参加行业论坛时,主持人突然网络掉线,台上五位专家同时低头研究话筒开关,台下观众则在面面相觑中酝酿出集体笑声。这种从困惑到释然的转变过程,恰好揭示了人类群体互动的有趣本质——我们既需要他人作为参照,又具备突破僵局的潜在能量。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面面相觑"的沉默时刻,不妨将其视为认知升级的契机。就像上周参加创新工作坊时,某个跨学科方案让在场工程师和设计师同时陷入沉思,那种充满张力的安静不是冷场,而是不同思维模式正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奏。这种时刻往往孕育着突破性的创意,关键在于如何将无声的困惑转化为有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