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gǔ bù huà
成语解释: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成语出处: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食古不化
英文翻译:follow the beaten track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化:[huà]1.变化;使变化:化脓。化名。化装。顽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为零。化悲痛为力量。2.感化:教化。潜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冻。化铁炉。太阳一出来,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烧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学:理化。化工。化肥。8.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化。美化。恶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缘。化斋。化了些米面来。[huā]同“花2”。
“食古不化”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它的影子。比如有人坚持用二十年前的管理方式经营公司,即使团队效率低下也不愿调整,这就是典型的“食古不化”。为什么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却非守着旧习惯不放呢?
举个例子:一位老师坚持用填鸭式教学,认为“我当年就是这么学的”,完全忽略学生主动思考的需求。这时家长问他:“为什么不试试分组讨论?”他却回答:“传统方法最可靠。”这种场景是不是让人既无奈又好笑?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传统”的价值,还是仅仅在机械重复过去。
再比如年轻人学书法,如果每天只会临摹《兰亭序》却从不尝试创作,作品永远像复印机印出来的。有人问他:“你写的字有自己的风格吗?”他理直气壮:“王羲之的写法才是正统!”这究竟是传承文化,还是扼杀创造力?我个人觉得,真正的传承应该像种树——把根扎在土壤里,但枝叶要朝着阳光生长。
有趣的是,有些“食古不化”反而会闹出笑话。比如某博物馆用文言文写消防指引,游客看到“走水当疾呼”的告示牌一脸茫然。当工作人员被问及为何不用白话文时,他们辩解:“这是为了保持古风。”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守护文化,还是本末倒置?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平衡的重要性。就像做菜时用祖传秘方,但会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减盐少油;建筑师修复古建筑时,既保留飞檐翘角,又加入抗震结构。守旧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关系,关键在于能否消化吸收,让老智慧焕发新生命。
下次遇到固执己见的人,不妨试着问:“您坚持的这个做法,是真正理解了它的精髓,还是只是习惯了它的存在?”答案往往会揭示问题的本质——我们反对的不是传统本身,而是未经思考的盲从。就像吃粽子不吐枣核,那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是消化不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