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gǔ bù xiǔ
成语解释:谓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功绩等
繁体字形:千古不朽
英文翻译:immortal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朽:1.腐烂:腐朽。2.衰老:老朽。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浓缩精华,但为什么有些成语能流传千年?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表面是讽刺懒惰之人,实则揭示了“经验依赖”的陷阱。当现代人抱怨“努力看不到结果”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成功需要主动出击,而非等待偶然机遇。
有人质疑:“亡羊补牢”真的有用吗?战国时期牧民修补羊圈的故事,如今常被用来比喻及时止损。去年朋友创业亏损,果断关闭亏损项目转向新领域,正是“亡羊补牢,犹未迟也”的现实版——重点不在于已失去的,而是如何避免更大损失。
成语常被误用的情况值得注意。比如“画蛇添足”本指多此一举,但有人理解为“追求完美”。我曾见设计师给简洁的LOGO添加繁复元素,结果客户反而要求回归初稿,这恰似成语的警示:超越必要界限的修饰,可能破坏事物本质。
千年成语的现代生命力何在?疫情期间“塞翁失马”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某公司因隔离政策取消线下展会,却意外通过虚拟展厅触达更多国际客户。这种“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思维,正是古老智慧穿透时空的力量。
最让我深思的是“刻舟求剑”的隐喻。楚人在船上刻记号寻剑的故事,常被用来讽刺不懂变通。但换个角度看,现代人制定五年计划时,是否也忽略了环境变化?去年帮企业做战略调整,发现三年前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应新法规,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更用力刻记号,而是重新观测水流方向。
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库,每个时代都在注入新解读。当年轻人用“锦鲤附体”表达对幸运的期待,本质上与古人“时来运转”的期盼相通。这些浓缩的表达方式,将持续见证人类面对困境的智慧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