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īn
  • lóng
  • chéng
  • gō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yīn bù lóng,bù chéng gū gōng

成语解释: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成语出处:《释名·释首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英文翻译:If you are not deaf, you will not be a father-in-law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喑:1.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喑哑。2.缄默,不做声:万马齐喑。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聋哑。耳聋眼花。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姑:1.姑母;称父亲的姐妹。2.丈夫的姐妹:姑嫂。3.古称丈夫的母亲:翁姑(公婆)。4.出家女子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例:尼姑。三姑六婆。5.副词。暂且:姑置勿论(暂时放在一边不谈)。

公: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公款。公物。公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分母。公议。公约。3.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公制。公历。4.使公开: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买公卖。大公无私。秉公办理。6.公事;公务:办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公。张公。10.丈夫的父亲;公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公羊。这只小鸡是公的。

成语评论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这句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装聋作哑,就当不好婆婆公公”。乍一听可能有点奇怪,但它的核心其实是说,在家庭或人际关系中,有时需要适当“糊涂”才能维持和谐。比如,婆婆看到儿媳收拾厨房的方式和自己不同,如果非要争个对错,可能引发矛盾;但若假装没注意到细节,反而能让彼此更轻松。

为什么要“装糊涂”?难道不是纵容问题吗?这里的关键在于“适当”。比如同事聚餐时,有人不小心打翻饮料,如果立刻指责反而尴尬,一笑而过却能化解气氛。这种“糊涂”并非逃避责任,而是避免因小事破坏关系。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朋友借了书迟迟未还,比起反复催促,说一句“我最近也用不上”反而更显宽容。这种智慧在跨代相处中尤其重要——父母唠叨年轻人熬夜,子女若非要争辩健康理念,不如先应一声“知道啦”。表面上看似退让,实则为情感留出缓冲空间。

现代人还要遵循这种传统智慧吗?我认为需要辩证看待。工作中遇到原则问题当然要坚持,但非核心矛盾不妨“睁只眼闭只眼”。就像团队合作时,有人偶尔迟到五分钟,比起当场批评,先观察是否形成习惯更明智。这种灵活性往往比非黑即白的态度更能推动事情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装聋作哑”不能成为压抑自我的借口。当遇到真正伤害尊严或触碰底线的情况,仍需勇敢发声。比如亲戚总拿你的单身状态开玩笑,适度表达“这个话题让我不舒服”反而能赢得尊重。真正的智慧在于区分什么时候该计较,什么时候该“糊涂”。

观察身边那些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往往都掌握着这份“选择性敏感”的能力。他们像聪明的园丁,既不会放任杂草疯长,也不会因几片黄叶就砍掉整棵树。这种处世之道,或许就是这句古老成语给现代人最实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