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í
成语解释: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用于朋友交往
繁体字形:不打不成相識
英文翻译:You can't get to know each other without fighting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成:1.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成。事情成了。2.成全:成人之美。玉成其事。3.成为;变为:百炼成钢。雪化成水。4.成果;成就:坐享其成。一事无成。5.生物生长到定形、成熟的阶段:成虫。成人。6.已定的;定形的;现成的:成规。成见。成例。成药。7.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成批生产。成千成万。成年累月。水果成箱买便宜。8.表示答应、许可:成!就这么办吧。9.表示有能力:他可真成!什么都难不住他。10.姓。11.十分之一叫一成:九成金。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
相:[xiāng]1.互相:相像。相识。相距太远。不相上下。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相瞒。好言相劝。3.姓。4.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相亲。相中。[xiàng]1.相貌;外貌:长相。聪明相。可怜相。狼狈相。2.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3.坐、立等的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4.相位。5.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做一相。6.相态。7.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相马。8.姓。9.辅助:吉人天相。10.宰相:丞相。11.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12.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傧相。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哎哟喂,各位看官可曾听过“不打不成相识”这老话?说白了,这成语讲的就是两个人闹了矛盾甚至动了手,结果反而成了铁哥们儿。不信?咱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老张和老王在菜市场抢最后一条鲈鱼,差点撸袖子干架,结果聊着聊着发现都是钓鱼协会会员,这不,上周还约着去水库夜钓呢。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为啥非得打一架才能交朋友啊?”您别说,这事儿还真有点门道。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啊,有时候就像开核桃——外壳硬邦邦的,得砸开了才能看见里头的仁儿。冲突虽然看着吓人,但把真实脾气都抖搂出来了,反而容易摸清对方底线。不过咱得说清楚,这里说的“打”可不鼓励真动手,更多是指思想碰撞的火花。
举个职场里的新鲜案例。小李和小陈在项目会上争得面红耳赤,小李坚持要搞直播带货,小陈非说私域流量才是王道。主管一拍桌子:“你俩组个特别小组,把两个方案揉一块儿试试!”结果您猜怎么着?这俩冤家现在成了黄金搭档,上个月还给公司拿下个创新奖。
不过依我看啊,这成语放现在得改改叫法。现在是法治社会,谁还兴动手啊?改成“不怼不相识”可能更贴切。就像打游戏组队,刚开始互相嫌弃操作菜,连着麦骂着骂着反而培养出革命友谊了。关键是要有那个把矛盾转化成契机的机灵劲儿,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再唠个真人真事。我家楼下俩邻居因为停车位较劲了半年,物业调解都没用。去年下大雪,两家男人凑一块儿铲雪铲出感情了,现在两家孩子都认了干亲。所以说啊,冲突就像辣椒面——适量能提味,过量就呛鼻子。重点是要把握住那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契机,让矛盾变成了解的敲门砖。
说到底,“不打不成相识”这个老理儿能传千年,说明它确实摸到了人际交往的某些门道。不过时代在变,咱处理矛盾的方式也得与时俱进。架可以不打,但该有的思想碰撞不能少,关键是要带着解决问题的诚意去沟通。您品,您细品,是不是这么个意思?下次遇到不对付的人,不妨想想这个理儿,保不齐就能处出新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