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ě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rěn zú dú

成语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成语出处: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文章

繁体字形:不忍卒讀

英文翻译:touching

不忍卒读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卒:[zú]1.兵:士卒。小卒。2.差役:走卒。3.死亡:生卒年月。4.完毕:卒业。5.文言副词。到底;终于:卒胜敌军。[cù]同“”。

读:[dú]字的念法;读音:异读。“长”字有两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成语评论

哎哟,说到“不忍卒读”这个成语,估计不少人会挠头:“这到底是啥意思啊?”说白了,它就是形容内容太惨或者太烂,让人读不下去。比如朋友推荐你一本小说,你翻开第一页就发现主角全家被灭门,情节虐得心肝疼,这时候就能拍大腿喊一句:“这书真不忍卒读!”

那问题来了——这成语和“不堪卒读”有啥区别?嘿,你品你细品!虽然长得像双胞胎,但“不堪卒读”专指文字质量差到没法看,比如收到一份字迹像蚯蚓跳舞的请假条,老板可能皱着眉头说:“这字儿写得不堪卒读啊。”而“不忍卒读”更偏向情感冲击,比如读到地震灾区的真实报道,眼泪啪嗒啪嗒掉,自然就“不忍心继续读”了。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你刷手机看到篇讲流浪动物的长文,开头写着“被遗弃的小狗在零下十度的雪地里舔冰碴子充饥”,这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手指头死活划不动屏幕了。这种场景,用“不忍卒读”就比“太惨了”高级十个段位,还显得特有文化底蕴。

话说回来,现在短视频当道,能让人“不忍卒读”的文字反而成了稀缺品。我倒觉得这是好事,说明咱们对文字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就像吃惯外卖的人突然尝到家常菜,舌头立马能分得出好坏。下次遇到真正走心的文章,哪怕内容沉重,咱也得给作者点个赞——能让人“不忍卒读”,本身就是种功力啊!

最后提醒大伙儿,用这成语得看场合。要是同事兴冲冲给你看他写的诗,你张嘴就来“不忍卒读”,人家可能以为你在夸他有深度呢。这时候得赶紧补一句:“老兄你这诗情感太浓烈,看得我小心脏受不了!”你看,中华语言文化,讲究的就是个灵活劲儿。

不忍卒读的造句

  1. 造句 这样的新闻让人不忍卒读,这样的新闻却每天都在发生。
  2. 造句 且匆匆草就,有辞不达意之处,实在令人不忍卒读,临文惶恐。
  3. 造句 一场戏即将落幕,不管过程如何精彩或是不忍卒读,结局却是那样的寂寥与苍凉。
  4. 造句 他写的文章肤浅拖沓,有时还夸大其词,令人不忍卒读。
  5. 造句 一个主要由大段的不忍卒读的对白组成电视节目以电波形式在空间痛苦地徘徊,然后消逝,而且无人哀悼。
  6. 造句 比如程式化表达,对于阅读而言往往不忍卒读,但对于聆听,就不仅不是缺憾,还往往构成某种特殊的审美效果。
  7. 造句 一个繁杂冗长的开头,会使读者产生恶劣印象而不忍卒读。
  8. 造句 上海的街景简直不忍卒读。
  9. 造句 情意切切,让人不忍卒读。
  10. 造句 对于明末的那段历史,廖南无常常不忍卒读,但因为对袁崇焕的崇敬,他还是断断续续对那段历史有了很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