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ě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bù rěn dǔ

成语解释: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成语出处: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目不忍覩

英文翻译:one 's eyes could not bear the scene

目不忍睹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睹:看见:耳闻目睹。有目共睹。熟视无睹。睹物思人。

成语评论

目不忍睹”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景象过于惨烈或混乱,让人无法直视。比如:“地震后的废墟中,断裂的墙体下压着半截书包,散落的作业本上还留着孩子的笔迹,这一幕实在令人目不忍睹。”画面感极强的描述,瞬间让人感受到场景的冲击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成语而不是直接说“很惨”?其实,“目不忍睹”不只是表达悲惨,更强调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理抗拒。比如纪录片里拍到动物被猎杀的片段,观众可能会立刻扭头闭眼——这种身体反应正是成语传递的核心情绪。

有个有趣的例子来自菜市场:“鱼摊老板当街活剥青蛙皮,血淋淋的场面让路过的小孩吓得捂住眼睛,这确实算得上目不忍睹。”这里既没有天灾也不是人祸,但视觉刺激本身已足够触发观者的不适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我曾见过反向创意的用法。某公益广告拍摄流浪猫狗伤残的特写镜头,搭配字幕“这些目不忍睹的画面,本可以不出现”,反而将负面意象转化为正向呼吁。这种突破常规的运用,让成语有了更强的社会价值。

在写作技巧方面,要注意避免滥用。去年参观战友纪念馆时,展柜里生锈的钢盔与泛黄的家书并置,那种无声的沉重远比血腥场面更震撼——这时候用“目不忍睹”反而会削弱感染力。恰当的留白,有时比强烈渲染更有力量。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随着时代发展,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正在拓宽。朋友说起他玩虚拟现实游戏时,过于逼真的丧尸扑面而来的场景让他本能地摘掉头盔,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目不忍睹”?当科技模糊虚实边界,成语也在获得新的诠释空间。

最后分享个小窍门:下次描写令人不适的画面时,可以先问自己“这个细节是否必要”。就像厨师不会把所有调料都倒进锅里,写作者也要懂得克制。毕竟真正的好文字,应该像手术刀般精准,而不是斧头般粗暴。

目不忍睹的造句

  1. 造句 万人坑中,白骨累累,令人目不忍睹。
  2. 造句 他那所有窗户都坏了的房子真是目不忍睹。
  3. 造句 他们一齐倒在地上痛哭流涕。那哀告求饶的惨景简直目不忍睹。
  4. 造句 惨象,令人目不忍睹;恐惧,尤使人心惊胆颤。
  5. 造句 (太多了,自己想),却恰恰是束缚心灵的东西,让人目不忍睹,愧不可当。
  6. 造句 然而每处都是同样的让人目不忍睹的惨状,就在桑准备放弃之时,一间卧室的壁炉引起了他的注意。
  7. 造句 但见夫人,花容黯淡,面色苍白,浑身血痕,目不忍睹。
  8. 造句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让人目不忍睹。
  9. 造句 我的房间还可以,其他人的房间简直目不忍睹。
  10. 造句 痛不欲生,要求当局将他们一齐处死,其情之惨使在场者目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