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bù rěn jiàn
成语解释: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成语出处:《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景很凄惨
繁体字形:目不忍見
英文翻译:bear the scene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些过于惨烈的场景时,常常会不自觉地移开视线。"目不忍见"这个成语,正是用来形容这种"连眼睛都不忍直视"的状态。比如新闻报道中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破碎的车辆旁散落着沾血的物品,这样的画面会让许多人下意识地转头,仿佛视线多停留一秒都会刺痛神经。
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血腥场面吗?其实不然。有位拾荒老人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画面,同样会让人产生"目不忍见"的感受。这种心理反应不仅源于视觉冲击,更包含着对他人苦难的共情。就像看到被遗弃的流浪猫狗瘦骨嶙峋的样子,那种揪心的感觉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我在菜市场见过最生动的例子:鱼贩当众活剥青蛙皮时,围观群众纷纷侧目。有位母亲立即捂住孩子的眼睛,这个动作恰好诠释了"目不忍见"的双重含义——既是对残酷场景的本能回避,也包含着保护纯真心灵的人性温度。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反应?从进化角度看,回避负面刺激是生物自我保护机制。但人类特有的同理心让这种反应超越了生理层面。当我们说某个公益广告让人"目不忍见"时,实际上是在承认:这些展现贫困山区儿童现状的画面,正在叩击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有了新的诠释空间。比如社交媒体上疯传的灾难现场视频,很多人会选择快速划过——这种"数字时代的目不忍见",既反映了信息过载带来的麻木,也暗示着人们保护心理健康的自发机制。但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目不忍见"不应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看见伤口而拒绝施救。
有个有趣的发现:越是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往往对"目不忍见"的场景越敏感。这或许说明,文明程度的提升会增强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排斥感。就像装修精致的咖啡馆里突然出现蟑螂,那种强烈的违和感会立即触发人们的回避反应。
下次当你想用这个成语时,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场景是单纯的血腥恐怖,还是触动了某种更深层的情感?真正让人"目不忍见"的,往往不只是视觉冲击,而是隐藏在表象下的时代伤痕或人性困境。学会分辨这种差异,或许能帮助我们既保持必要的同理心,又不至于被负面信息完全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