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bù rěn shì
成语解释: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景很凄惨
繁体字形:目不忍視
英文翻译:bear the scene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目不忍视”这个成语,到底该用在什么场景?举个例子:暴雨过后,街道上散落着断枝残叶,广告牌东倒西歪,一只流浪狗拖着受伤的后腿在泥水里蹒跚,这样的景象真叫人目不忍视。这里既描绘了视觉冲击的惨状,又传递出旁观者的不忍情绪。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惨不忍睹”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场面凄惨,但“目不忍视”更强调主观感受——不是场面本身多可怕,而是看的人心里承受不住。比如看到亲人病重的模样,即便病房整洁,仍会让人目不忍视,这种用法侧重情感共鸣。
我曾在医院走廊见过这样的场景:急救室门开时,家属瞥见抢救设备的反光和医护人员凝重的表情,立刻别过头去。这种下意识的回避动作,正是“目不忍视”最生动的写照。比起单纯描述惨状,这个成语更能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如果用现代视角解读,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中,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目不忍视”的瞬间。战地记者传回的前线影像,社交媒体上的虐待动物视频,甚至朋友圈转发的重病筹款链接,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这时候选择划走还是驻足,反映着每个人的情感阈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并非只能用于沉重话题。作家描写暮春时“满园落花目不忍视”,反而透出诗意美感。这种反差用法提醒我们:语言是流动的容器,装载着使用者独特的情感温度。下次想表达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理波动时,不妨试试这个充满张力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