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ěn
  • s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bù rěn shì

成语解释: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景很凄惨

繁体字形:目不忍視

英文翻译:bear the scene

目不忍视的意思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忍:1.忍耐;忍受:忍痛。2.狠心;硬着心肠:忍心。残忍。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成语评论

目不忍视”这个成语,到底该用在什么场景?举个例子:暴雨过后,街道上散落着断枝残叶,广告牌东倒西歪,一只流浪狗拖着受伤的后腿在泥水里蹒跚,这样的景象真叫人目不忍视。这里既描绘了视觉冲击的惨状,又传递出旁观者的不忍情绪。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惨不忍睹”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场面凄惨,但“目不忍视”更强调主观感受——不是场面本身多可怕,而是看的人心里承受不住。比如看到亲人病重的模样,即便病房整洁,仍会让人目不忍视,这种用法侧重情感共鸣。

我曾在医院走廊见过这样的场景:急救室门开时,家属瞥见抢救设备的反光和医护人员凝重的表情,立刻别过头去。这种下意识的回避动作,正是“目不忍视”最生动的写照。比起单纯描述惨状,这个成语更能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如果用现代视角解读,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中,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目不忍视”的瞬间。战地记者传回的前线影像,社交媒体上的虐待动物视频,甚至朋友圈转发的重病筹款链接,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力。这时候选择划走还是驻足,反映着每个人的情感阈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并非只能用于沉重话题。作家描写暮春时“满园落花目不忍视”,反而透出诗意美感。这种反差用法提醒我们:语言是流动的容器,装载着使用者独特的情感温度。下次想表达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理波动时,不妨试试这个充满张力的成语。

目不忍视的造句

  1. 造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2. 造句 七尊古佛连同他师尊再内见得此景也是目不忍视,顿施法力将一切血污残尸化去,眼前众人见得佛光降下马上俯身相拜。
  3. 造句 据说,当时亲眼看到自己两名战士遗体那让人目不忍视的惨状的爷爷,当即连吐三口血,随即就晕了过去。
  4. 造句 在血泊里辗转呻吟的儿童必然会使任何一个正常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遂成为人类普遍的共同情感。
  5. 造句 出则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欺诈之徒多于南山之豆,奇技淫巧者更胜于此辈,轻德而重利国之害也。
  6. 造句 卖水的女人已经目不忍视,耳不忍听,转身去了里屋。
  7. 造句 网友“噫嘘戲”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更使我耳不忍闻!求调查,求事实,求正义。
  8. 造句 发生在山西和浙江的两起“弑师案”已让人目不忍视,而28日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这起弑师案更让人耳不忍闻。
  9. 造句 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手段没有最残暴,只有更残暴。
  10. 造句 正尧的右手胳膊已然被鲜血染成鲜红一片,让人目不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