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zhī sǐ suǒ
成语解释: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成语出处:宋·孔平仲《续世说·尤悔》:“庄宗迫之出站,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父子俱战没。”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等
繁体字形:不知死所
英文翻译:I don't know where to die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哎哟,说到“不知死所”这个成语,不少朋友可能第一反应是“听着有点吓人啊”。其实这个词跟字面意思不完全一样,它说的可不是找不到坟头在哪儿,而是比喻一个人没想清楚后果就盲目行动,最后把自己坑得连退路都没了。你品,你细品——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作死”文艺版嘛!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老王非要拿全部积蓄跟风炒虚拟币,老婆劝他“这玩意儿风险大得吓人”,他脖子一梗:“富贵险中求!”结果币圈崩盘时,他蹲在电脑前抓头发:“完了完了,这下真不知死所了!”你看,这成语放现实里就是活生生的风险教育课啊。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和‘孤注一掷’有啥区别?”好问题!虽然都带着点赌性,但“孤注一掷”好歹是权衡后的决策,而“不知死所”更像蒙着眼往悬崖冲——就像我邻居家二娃非要退学搞直播,连个备用方案都没准备,现在天天在家啃老,这事儿真要命。
换个历史角度看更有意思。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算豪迈吧?但要是换个场景,比如你部门领导突然说“咱们把全年预算都投这个不靠谱项目”,那妥妥就是“不知死所”的现代职场版。所以说啊,勇气和鲁莽中间就差层窗户纸,关键得看有没有B计划兜底。
我个人觉得这成语特别适合当今社会。现在信息爆炸得跟烟花似的,多少人被短视频带节奏今天炒股明天开店,结果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不过话又说回来,谁年轻时候没干过几件“不知死所”的傻事呢?重要的是栽跟头后得长记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做决定前记得给自己留条“逃生通道”。就像打游戏得先找存档点,生活里也得备着Plan B。记住咯,莽撞可以热血,但智慧才能保命。保持清醒,稳住心态,路总会越走越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