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nàn bù shè
成语解释:临:面对;难:灾难;慑:害怕,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成语出处:明·屠隆《彩毫记·预识汾阳》:“看这绑缚汉子,伟干长躯,丰神轩举,临难不慑,必是人豪。”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沉着、冷静
繁体字形:臨難不慴
英文翻译:No fear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临:1.靠近;对着:临街。临河。背山临水。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来到;到达:光临。莅临。身临其境。双喜临门。3.临近;临到(某一行为发生的时间),含有将要、快要的意思:临睡。临毕业。这是我临离开北京的时候买的。4.照着字画模仿:临摹。临帖。临画。临得挺像。5.姓。
难:[nán]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dǎo)。难道。难能可贵。3.不好:难听。难看。[nàn]1.灾祸,困苦:难民。灾难。遇难。逃难。殉难。患难。遭难。避难。排扰解难。2.仇怨:排难解纷。3.诘责,质问:发难。非难。责难。[nuó]古同“傩”。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慑:恐惧;使害怕:慑服。威慑。
“临难不慑”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实际说的就是“遇到困难别慌”的硬核态度。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公司项目突然遭遇技术故障,眼看第二天就要交付,团队里有人急得跺脚,但项目经理老张却一脸淡定地说:“大家先分头排查,我来协调资源”——这种稳住局面、快速行动的反应,就是典型的临难不慑。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人遇到危机能保持冷静?其实这和经验积累密切相关。比如急诊科医生面对突发大出血患者,手不抖、话不乱,靠的是成百上千次急救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但更关键的是心理韧性:把“问题”看成“待解的题”,而非“天塌下来的灾难”。
不过现实中也存在另一个极端——有人把临难不慑误解为“硬扛”。去年邻居家厨房着火,男主人非要自己灭火结果延误报警。其实真正的临难不慑应该像消防员的三秒原则:先判断火势,再决定是扑救还是疏散。这种清醒的决策力比单纯胆大更重要。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更需要“动态版”的临难不慑。就像程序员处理系统崩溃时,既要沉着检查日志,也要懂得及时回滚版本;既要相信自己的技术,也要明白适时求助不是懦弱。毕竟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不摔跤,而是摔倒时知道怎么优雅地爬起来。
下次当你遇到突发状况,不妨试试这个思维实验:如果这事发生在三年后回头看,它还算得上“大危机”吗?这种时间轴思考法往往能让焦虑自动降温。毕竟人生绝大多数难关,最后都成了下酒的故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