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án
  • shì
  • f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成语解释: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分句;指有准备就会成功

繁体字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英文翻译:If we do not anticipate, we will abandon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思

凡:1.平凡:凡庸。自命不凡。2.宗教迷信和神话中称人世间:思凡。下凡。3.姓。4.凡是:凡年满十八岁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5.总共:不知凡几。全书凡二十卷。6.大概;要略:大凡。发凡。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4”。见〖工尺〗。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预:1.预先;事先:预测。预报。预祝。预付。2.姓。3.同“”(yù)。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预:1.预先;事先:预测。预报。预祝。预付。2.姓。3.同“”(yù)。

则:1.规范;榜样:以身作则。2.规则:细则。3.效法:则先烈之言行。4.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5.是;乃是:此则余之过也。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则甚(作什么)。不则声。7.量词。用于成文的条数: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废:1.不再使用;不再继续:废除。半途而废。这个煤窑废了。2.荒芜;衰败:废园。废墟。3.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废话。废报纸。废钢铁。4.肢体伤残:残废。废疾(残疾)。5.废黜。

成语评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成语,听起来像长辈的唠叨,但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想周末去爬山,提前查了天气、规划路线、准备装备,结果当天玩得尽兴;而临时起意的小红没看天气预报,半路淋成落汤鸡,还迷了路。你看,同样一件事,有没有提前准备,结果天差地别。

有人可能会问:“计划赶不上变化,何必费劲准备?”这个问题很实际。比如同事老张接到紧急项目,如果提前梳理过工作流程,他完全能快速拆解任务;但毫无准备的人,遇到突发状况只会手忙脚乱。所谓“变化”,往往更考验前期积累的应对能力。

再举个生活中的场景:为什么超市结账总有人堵在通道翻找零钱?如果提前把付款码打开,或者备好现金,十秒钟就能完成交易。这种“预”不是死板的流程,而是把麻烦解决在发生前。我自己以前总卡着deadline写方案,现在学会提前三天列大纲,反而多了修改优化的余地。

“不预则废”的教训更值得警惕。去年朋友创业,光想着“抢占市场先机”,没做市场调研就盲目开店,结果三个月亏损关门。反观隔壁面馆老板,开店前三个月每天蹲点统计客流量,试吃改良口味,开业直接爆单。商业战场里,“预”就是生存技能。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计划太费时间,不如直接行动。”其实好计划就像手机导航——输入目的地只需30秒,但能避免绕两小时冤枉路。我有个程序员朋友,接到需求先花半小时画流程图,后期开发效率反而提升三倍。这印证了《孙子兵法》说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真正的行动力恰恰藏在准备中。

最后分享个观察:那些总说“顺其自然”的人,往往在遇到问题时最焦虑。而愿意花二十分钟做预案的人,反而能更从容地应对突发状况。就像出门前看一眼天气预报,包里多塞把折叠伞——晴天用不上又如何?这份安全感本身,就是“预”带来的隐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