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准备战斗
繁体字形:勵兵秣馬
英文翻译:prepare for the war
励:1.劝勉:勉励。鼓励。奖励。2.振奋;振作:励精图治。3.姓。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秣:1.牲口的饲料:粮秣。2.喂牲口:秣马厉兵。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励兵秣马”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打仗前的准备,但放到今天,它更像一种生活智慧。比如,小张为了创业项目上线,提前三个月组建团队、测试产品,还做了市场调研。朋友问他:“这么拼有必要吗?”他笑着说:“这叫励兵秣马,机会来了才能接得住啊!”你看,这里的“兵”变成了团队能力,“马”成了资源储备,本质都是为关键目标做足准备。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临时抱佛脚”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考试前突击复习是抱佛脚,但如果从开学就整理错题、定期模拟考,这才是励兵秣马。前者赌运气,后者拼底气。就像马拉松选手不会开赛当天才买跑鞋,真正的准备藏在日积月累里。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越是擅长励兵秣马的人,反而越少把“忙”挂嘴边。邻居王阿姨退休后想开烘焙店,提前两年跟着视频学造型、跑展会选设备,开业当天朋友圈只发了一句“今天试试烤箱温度”。这种从容背后,藏着把“未知风险”转化成“可控步骤”的智慧。
还有个常见误区:准备是否等于拖延?其实两者隔着明确的目标感。比如写毕业论文时,有人查文献三个月不动笔是拖延,但若是边读资料边画思维导图、同步列写作大纲,这就是有效准备。关键看行动是否始终指向最终成果,就像磨刀是为切菜更快,而非无止境打磨刀刃。
最近有个00后创业者说:“我们这代人的励兵秣马,是在抖音学商业课,在B站攒技能树。”这话挺有意思。时代在变,准备的形式也在进化,但核心从未改变——把明天的挑战拆解成今天能落地的行动。或许真正的准备,从来不是焦虑地等待风暴,而是默默建造自己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