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chē mò mǎ
成语解释:为车上油,给马喂料。指准备起程。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成语出处: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 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记·钦取回朝》:“羡调和鼎鼐,便膏车秣马好归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行等
繁体字形:膏車秣馬
英文翻译:Cornucopia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车:[chē]1.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马车。一辆车。2.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纺车。滑车。水车。3.指机器:开车。车间。4.车削:车圆。车螺丝钉。5.用水车取水:车水。6.转动(多指身体):车过身来。7.姓。[jū]象棋棋子的一种。
秣:1.牲口的饲料:粮秣。2.喂牲口:秣马厉兵。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提到“膏车秣马”,很多人会疑惑: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小明最近要参加一场重要比赛,他提前一个月调整作息、研究对手战术,朋友调侃他:“你这真是膏车秣马啊!”这里既形容了充分的准备,又带着对成果的期待。
问题来了:“膏车秣马”和“未雨绸缪”有什么区别?其实前者更强调行动层面的准备,比如检查车辆(膏车)、喂饱马匹(秣马)这种具体操作;后者更侧重思想上的预见性。就像你出门前给手机充电是“膏车秣马”,而提前看天气预报决定带伞才是“未雨绸缪”。
职场上也能用到这个成语。比如团队接到新项目时,负责人说:“咱们得膏车秣马,下周客户来访前把样品调试好。”这里传递的不仅是准备动作,更包含团队协作的紧迫感。有趣的是,现代人虽不用马车,但“检查PPT设备”“准备会议材料”这些细节,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膏车秣马”?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正式场合吗?完全不是!朋友相约自驾游,你说“我先去4S店膏车秣马”,既准确又带点幽默。关键要抓住“为特定目标做周全准备”的内核,古人备战,今人备展,本质都是对未来的认真态度。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太多人追求“说走就走”的随性,却忽视了充分准备带来的安全感。就像露营时多带捆绳子,谈判前多备套方案,这种“冗余设计”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下次做计划时,不妨想想:我给自己“膏车秣马”的空间了吗?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古代驿站制度就是系统化的“膏车秣马”,每个站点换马匹、补物资,保障信息传递效率。这种将大目标拆解为小准备的智慧,放在今天的项目管理中依然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