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突然生气变脸色
繁体字形:勃然大怒
英文翻译:fly
勃:[bó]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勃作色”)。2.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3.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bèi]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然:1.对;不错:不以为然。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然而:此事虽小,然亦不可忽视。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然。突然。显然。欣然。飘飘然。5.又同“燃”。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勃然大怒”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火山喷发般的情绪爆发。比如《三国演义》里,张飞听说关羽被害后,“拍案而起,勃然大怒,当即就要提刀报仇”——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有人突然被点燃的样子?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要用“勃然”形容怒气?其实“勃”字本意是突然兴起,像种子破土般迅猛,用来描述情绪再贴切不过。
再看个接地气的例子。小王熬夜赶的方案被同事误删了文件,他“瞬间勃然大怒,把鼠标摔得砰砰响”。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问:这种反应真的解决问题吗?答案显而易见——摔鼠标只会让事情更糟。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说明“勃然大怒”往往伴随着失控,就像洪水冲垮堤坝,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职场中常被反向运用。某项目经理发现下属隐瞒失误时,反而“压住勃然大怒的冲动,冷静梳理补救方案”。这里藏着个悖论:越是需要发火的时刻,克制反而彰显力量。这让我想到,现代人处理愤怒的方式,其实比古人多了层“刹车系统”。
文学作品中,“勃然大怒”常是转折点的信号灯。《红楼梦》里贾政听说宝玉调戏金钏,“气得面如金纸,勃然大怒”,直接引发宝玉挨打的经典桥段。这时候的怒气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推动着整个故事走向。可见这个成语不只是情绪描写,更是叙事节奏的调节器。
生活中遇到让人“勃然大怒”的事,不妨试试“三秒法则”。就像开车遇到突然变道的车辆,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默数三秒再反应。这短暂停顿,往往能让“勃然”变成“泰然”。毕竟,控制怒气的开关,有时候比发泄更有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