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gǔ qí yuān
成语解释:千百年来最奇特的冤案
成语出处:周恩来《千古奇冤》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特冤
繁体字形:千古奇寃
英文翻译:A strange injusti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奇:[qí]1.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奇事。奇闻。奇志。奇勋。奇耻大辱。商品奇缺。山势奇险。2.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奇兵。奇袭。出奇制胜。3.惊异:惊奇。不足为奇。4.姓。[jī]1.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奇数。奇偶。2.零数:五十有奇。
冤:1.冤枉;冤屈:冤情。鸣冤。申冤。含冤负屈。2.冤仇:冤家。结冤。3.上当;吃亏:花冤钱。白跑一趟,真冤!4.欺骗:你别冤人!
说起“千古奇冤”,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历史书里那些被误解的英雄或蒙冤的小人物。比如《窦娥冤》里六月飞雪的离奇情节,或是南宋名将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这些故事总让人觉得胸口堵得慌——明明清清白白,怎么就百口莫辩了呢?
为什么说“千古奇冤”总让人耿耿于怀?其实核心在于“真相”和“公道”的错位。就像家里老辈人常念叨的“黑的白不了”,可偏偏有些时候,黑的还真就被说成了白的。明朝于谦保卫北京城立下大功,最后却被诬陷谋反处死,直到几十年后才被平反。这种时间差带来的憋屈感,正是这个成语戳中人心的地方。
现代人看历史故事,常常会问:“难道当时就没人看出来这是冤案吗?”这里藏着个有趣的观察角度——信息茧房效应。古代通讯闭塞,百姓听到的往往是官方定调的版本,就像现在刷短视频看到的热搜话题,反转剧情时有发生。宋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政敌故意曲解他的诗句,要不是后来证据浮出水面,大文豪可能真要含恨而终。
有个亲身经历让我对这个词感受更深。老家祠堂里有块清代“贞节牌坊”,小时候听长辈说这是表彰某位守寡五十年的妇人。后来翻县志才发现,这位女性其实是因家族财产纠纷被诬告通奸,官府查无实据却为保“体面”强行结案。这种集体沉默制造的冤案,比单一个体的悲剧更值得深思。
说到这儿想起个冷知识:日本江户时代有套独特的“冤罪救济制度”,百姓觉得判罚不公可以拦轿喊冤。虽然实际操作中成功率不高,但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人们对“千古奇冤”的本能警惕。就像现在司法系统强调的“疑罪从无”,本质上都是为了避免让无辜者承受不该有的代价。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反转新闻时,不妨多留三分余地。那些急于站队批判的键盘侠,和古代跟着喊“烧死巫女”的围观群众,本质上并无不同。时间是最好的测谎仪,真正的清白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