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ó xué duō shí
成语解释: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赞扬别人
繁体字形:博壆多識
英文翻译:Erudite and knowledgeable
博:1.(量)多;丰富:渊博。地大物博。博而不精。2.通晓:博古通今。3.大:宽衣博带。4.姓。5.博取;取得:聊博一笑。以博欢心。6.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来泛指赌博:博徒。博局。
学: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6.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哎哟,说到“博学多识”这个主题,咱先得整明白啥样的成语能体现这气质。你比如“博古通今”这词儿,听着就带劲儿!有人可能会问:“博古通今用在哪儿合适?”嘿,比如形容一位既能聊《史记》里的典故、又能掰扯量子力学的历史学教授,你瞧,这词儿不就立马鲜活了吗?
再来看“学富五车”,这成语听着像不像在夸人家里藏书多?但问题来了:“学富五车只能形容读书多吗?”其实不然!比如有人既能背出《论语》原文,又能用大白话解释区块链技术,这时候用“学富五车”就对了——说白了,知识量得大,还得能活学活用才行。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满腹经纶”。有人可能嘀咕:“这词儿是不是太文绉绉了?”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你朋友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公司里的技术难题,还顺带分析了行业趋势,这时候就能用“满腹经纶”夸他!不过个人觉得啊,光有知识储备还不够,能把墨水倒出来浇灌实际问题才是真本事。
别以为这些成语只能用在老学究身上,“才高八斗”就是个反例。有人问:“现在用这词会不会过时?”你看,要是有人既能写代码又能写诗,还能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菜市场物价波动,用“才高八斗”夸他绝对贴切!说实话,这种跨界能力在现代社会可比单一领域的专家吃香多了。
最后唠唠“见多识广”。有人可能误会:“这词是不是专指旅游多的人?”其实不然!比如社区里那位能认出五十种野花、还能教你修水管的大爷,用“见多识广”形容他就特合适。依我看呐,真正的博学未必在书本里,生活这本无字天书读透了照样能成行家。
说到底,博学多识这事儿吧,关键不在往脑子里塞多少东西,而在于能不能把知识织成网。就像拼乐高,单块积木再精致,也得靠巧手连成整体。保持谦逊,保持好奇,知识的雪球自然越滚越大——视野开阔了,看世界都能多几分通透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