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ó wù qià wén
成语解释: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繁体字形:博物洽聞
英文翻译:have an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a wide experience
博:1.(量)多;丰富:渊博。地大物博。博而不精。2.通晓:博古通今。3.大:宽衣博带。4.姓。5.博取;取得:聊博一笑。以博欢心。6.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来泛指赌博:博徒。博局。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洽:1.和睦;相互协调一致:融洽。意见不洽。2.商量;接洽:洽借。洽妥。面洽。3.广博;周遍:博识洽闻。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哎,说到“博物洽闻”这个成语,你可能会挠挠头:“这词儿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到底啥意思啊?”别急,咱们先看个例子。比如老张这人,平时既能聊量子物理,又能扯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甚至还能给你分析菜市场的白菜涨价规律。同事总说他“像个行走的百科全书”——这不就是典型的博物洽闻嘛!说白了,知识面广、见识深,还能把不同领域的玩意儿串起来用,这就是它的核心。
这时候问题来了:“博物洽闻”和“死记硬背”有啥区别?嘿,你问到点子上了!隔壁小王能把《史记》倒背如流,但一聊到现代企业管理就两眼发直,这只能算知识储备多。而真正的博物洽闻,得像老李那样,用历史典故解释公司战略,还能用心理学分析团队矛盾。知识不是堆在仓库里的货,得能搬出来盖房子才行,对吧?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哈。去年咱们社区搞垃圾分类,王大妈用化学知识讲塑料降解,用经济学说资源循环,连小朋友都听得津津有味。这种把专业知识“翻译”成生活智慧的能力,可不就是博物洽闻的实战版?要我说啊,现代社会最缺的不是专家,而是能把不同领域的砖头垒成新房子的人。
不过有人可能会嘀咕:“现在信息爆炸,谁还有精力搞博物洽闻?”这话对了一半。信息多是事实,但咱得学会“知识冲浪”啊!就像吃货不会尝遍所有菜系,但总得知道川菜辣、粤菜鲜吧?关键是有意识地建立知识间的“超链接”。比如最近ChatGPT火成这样,你要是既懂点技术原理,又了解它对教育的影响,聊起来绝对比单聊代码更有意思。
拿我自己来说,去年研究短视频运营时,硬是啃了半个月的神经学著作——结果你猜怎么着?发现人脑处理视频信息的节奏和相声的“三翻四抖”结构神似!这种跨界的“啊哈时刻”,简直比中彩票还过瘾。所以啊,博物洽闻绝不是瞎凑热闹,而是给思维装上探照灯,指不定哪天就照出个新大陆。
说到底,这个成语就像个提醒:别把自己锁在专业的小黑屋里。多开几扇窗,让知识的风对流起来,没准儿吹着吹着就吹出个新想法。下次聊天要是遇到个既能聊黑洞又能扯《红楼梦》的主儿,记得给人家竖个大拇指——这活脱脱就是个现代版博物洽闻代言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