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à
  • wén
  • qiá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à wén qiáng jì

成语解释: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孔丛子 嘉言》:“[孔仲尼]躬履谦让,洽闻强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洽聞強記

英文翻译:have wide learning and a retentive memory

洽闻强记的意思

洽:1.和睦;相互协调一致:融洽。意见不洽。2.商量;接洽:洽借。洽妥。面洽。3.广博;周遍:博识洽闻。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强:[qiáng]1.力量大(跟“弱”相对):强国。富强。身强体壮。工作能力强。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要强。责任心强,工作就做得好。3.使用强力:强制。强渡。强占。强索财物。4.使强大或强壮:富国强兵。强身之道。5.优越;好(多用于比较):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6.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多于此数(跟“弱”相对):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强。7.姓。[qiǎng]勉强:强迫。强笑。强辩。强不知以为知。[jiàng]强硬不屈;固执:倔强。

记: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性。记得。记不清。好好记住。2.记录;记载;登记:记事。记账。摘记。记一大功。3.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常用于书名或篇名):日记。笔记。游记。《岳阳楼记》。4.(记儿)标志;符号:标记。钤记。暗记儿。5.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6.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打一记耳光。一记劲射,球应声入网。7.姓。

成语评论

提到“洽闻强记”,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是图书馆里捧着大部头书的人,还是能脱口而出历史事件细节的学者?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一个关键问题:知识储备和记忆力在当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去年公司新来的项目组长就是个典型例子。部门遇到技术瓶颈时,他能瞬间联想到五年前某篇论文的解决方案,甚至精确到作者名字和发表期刊。同事们常打趣:“你脑子里是不是装了搜索引擎?”这种能力不仅帮他快速推进项目,更让团队避免重复踩坑。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强记还有必要吗?其实洽闻强记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形成知识网络。就像那位组长,他的价值不在于记住每个数据,而在于能迅速调取相关知识并建立关联。这种能力在信息过载时代反而更显珍贵。

我邻居张老师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她在中学教历史,总能把课本外的野史轶事信手拈来。有次学生问“宋朝人怎么过元宵节”,她不仅描述得栩栩如生,还能引用《东京梦华录》原文。这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像穿越剧,学生成绩自然水涨船高。

这引出一个有趣现象:记忆深度影响认知维度。当知识不再是零散碎片,而是织成网状结构时,人就具备了创造性思考的基础。就像拼图游戏,碎片越多,拼出完整图案的可能性越大。

最近参加读书会认识的老先生更让我惊叹。八十多岁还能背诵《史记》列传篇章,更绝的是能将古代谋略与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对照分析。有人质疑这种能力,他却说:“记东西就像存钱,关键时刻才能连本带利取出来用。”

在智能设备普及的今天,我认为洽闻强记有了新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记忆竞赛,而是培养信息筛选、整合与应用的综合能力。就像老园丁能根据云层判断天气,真正的知识驾驭者懂得在合适场景激活存储的信息库。

下次遇到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的人,不妨多观察他们如何使用知识。你会发现,那些能把冷知识讲成热话题的人,往往都掌握了将信息转化为洞察力的秘诀。这种能力,或许才是数字化时代真正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