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ǒu
  • jué
  • y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ǒu bù jué yín

成语解释: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成语出处:《旧唐书·韩愈传》:“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读书等

繁体字形:口不绝吟

英文翻译:Keep on chanting

口不绝吟的意思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绝:1.断:隔绝。络绎不绝。2.穷尽;净尽;没有出路的:绝望。弹尽粮绝。绝境。3.副词。1.极:绝大多数。绝妙。2.全然;绝对:绝无其事。4.独一无二的:绝技。5.气息中止;死亡:气绝。悲痛欲绝。6.绝句:七绝。

吟:1.吟咏:吟诗。抱膝长吟。2.呻吟;叹息。3.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秦妇吟》。水龙吟。4.姓。“唫”

成语评论

口不绝吟”这个成语源自古人勤学苦读的场景,字面意思是“嘴巴不停地吟诵”。比如某位备考学生反复背诵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说:“他口不绝吟地复习了三个小时,连水杯里的茶凉透了都没发觉。”这种画面感强烈的表达,能让人立刻联想到专注投入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吟诵”而不是普通背诵?其实这里藏着文化密码——古代读书人习惯通过抑扬顿挫的吟诵加深记忆,就像我们现在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比如有位作家修改小说时,把关键段落读了二十多遍,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用“口不绝吟”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在科技公司见过有趣的现象:程序员调试代码时,会不自觉地念念有词。虽然他们手里敲的是键盘而非竹简,但那种“口不绝吟”的专注神情,与古人的治学状态如出一辙。这让我想到,专注力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健。

值得注意的是,“口不绝吟”并非鼓励机械重复。就像健身需要科学训练,持续学习也要讲究方法。有位语言学习者分享经验:他每天交替进行跟读、录音对比、情景模拟,这种立体化的“口不绝吟”,比单纯死记硬背效率高出三倍。

观察发现,能坚持“口不绝吟”的人往往具备两大特质:明确的目标感和适度的仪式感。就像音乐会前的调音师反复调试乐器,看似重复的动作里,藏着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这种持续精进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珍贵品质。

当看到地铁里戴着耳机跟读外语的上班族,总会想起书房里焚香诵经的古代书生。时代在变,载体在变,但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始终未变。或许这就是“口不绝吟”能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生动的原因——它触碰到了学习最本质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