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n xiào rù dì
成语解释: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成语出处:《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同“含笑九泉”
繁体字形:含笑入地
英文翻译:smile in the underworld
含:1.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含一口水。含着橄榄。2.藏在里面;包括在内;容纳:含着眼泪。这种梨含水分很多。工龄满三十年以上(含三十年)者均可申请。3.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
笑:1.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笑容。微笑。眉开眼笑。哈哈大笑。2.讥笑:耻笑。见笑。笑他不懂事。3.姓。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含笑入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它其实描绘了一种安详的生命终点。比如在古代故事里,一位行医半生的老郎中在临终前握着徒弟的手说:“能救千人疾苦,此生已无憾。”随后闭目而笑,安然离世——这便是“含笑入地”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古人会用“含笑”形容死亡?这其实反映了传统生死观中的豁达。就像现代人说的“没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圆满的”,当人完成毕生心愿,面对死亡时反而能带着欣慰的微笑。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记载父亲临终时“谈笑自若”,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在当代语境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正在拓展。去年某位院士在病床上坚持完成学术手稿,对家人说“书成之日,我心愿已了”,这样的场景完全可以用“含笑入地”来形容。它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的死亡,更延伸出“圆满达成目标”的新内涵。
这个成语教会我们什么?我常想,与其说是描述死亡,不如说是提醒生者: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值得微笑谢幕的故事。就像邻居张爷爷在社区教了二十年书法,去年临走前看着满墙学生作品说“这些就是我的生命延长线”,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差异。在慰问丧亲朋友时说“老人家含笑入地是福气”,既能传达哀思又充满温情。但若是年轻同事项目失败,用“就当含笑入地”就会显得不合时宜——语言的生命力,终究来自于恰到好处的运用。
观察发现,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有位马拉松跑者在完成六大满贯赛事后说:“现在就算离开,也能笑着说跑完了人生全程。”这种将成语精神融入生活的智慧,或许正是古老文化焕发新生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