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
成语解释:视:看。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听到了当作没听见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咸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视而弗见,听而弗闻
英文翻译:Seeing without seeing, listening without hearing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弗:1.不:自愧弗如。2.姓。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弗:1.不:自愧弗如。2.姓。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明明看到了却装作没看见,明明听到了却假装没听见”。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常见了。比如小区里的垃圾分类告示牌锈迹斑斑,邻居们每天路过却照旧乱扔垃圾;办公室里同事大声抱怨项目安排,领导端着咖啡从旁边经过,脚步都没停一下。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性忽略眼前的问题?举个真实例子:朋友曾吐槽公司打印机卡纸三天没人修,所有人宁可绕路去其他楼层打印,也不愿动手解决。问起原因,他说:“大家都觉得这不是自己的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心态就像给眼睛和耳朵装了过滤网,自动屏蔽需要行动的信号。
这种现象算冷漠吗?我倒觉得更多是注意力稀缺的副产品。现在大家手机里同时跳着五六个聊天窗口,耳朵里塞着播客,眼睛还要刷短视频。就像上周地铁里看到的情景:有人踩到掉落的安全警示牌差点摔倒,周围十个人里有八个戴着降噪耳机低头看手机——不是故意冷漠,是真没注意到。
有个有趣的对比实验:让两组人分别走同一条街,A组正常行走,B组被要求数路灯数量。结果B组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没注意到街角新开的网红奶茶店。这说明当人聚焦特定目标时,真的会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就像我们总抱怨家人不关心自己,可能只是他们正被工作群消息轰炸得头晕眼花。
换个角度看,这种“屏蔽机制”也有积极意义。急诊科医生面对血腥场面必须保持专业判断,消防员在火场里需要屏蔽无关呼救声。关键在于是被动逃避还是主动选择。就像我学画画的表弟说的:“盯着阴影看太久,就会忘记整幅画的明暗关系——重点不是看不见,而是该看什么。”
下次遇到别人对你的话没反应,先别急着生气。不妨换个方式沟通,比如把“你怎么总不收拾桌子”改成“能帮我把那份蓝色文件夹递过来吗”。主动打破信息过滤的屏障,比指责更有效。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专注力才是最珍贵的资源。
最近开始尝试“信息节食”:每天留半小时专门观察身边细节。结果发现常去的早餐店换了新餐盘,同事工位上的多肉植物开了小花。这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原来都在默默改变。视觉和听觉的敏锐度,或许就像肌肉需要定期锻炼,否则真的会慢慢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