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ér bù jiàn
成语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視而不見
英文翻译:turn a blind eye to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视而不见”这个成语,究竟该怎么用?先看个生活场景:小明在饭桌上刷手机,妈妈端来一盘切好的水果,他头也不抬地说了句“谢谢”。妈妈叹气:“这孩子,对家人的关心总是视而不见。”这种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职场里也有类似情况。同事老张在会议上反复强调项目风险,领导却始终盯着业绩报表,直到问题爆发才后悔:“当时确实听到了提醒,但总觉得不会出问题。”这种选择性忽略,往往源于过度自信或逃避心理。
为什么人们会对明显存在的事物视而不见?心理学有个有趣现象叫“注意力盲区”——当我们过度专注某件事时,会自然过滤其他信息。就像开车时紧盯导航,可能错过路边的限速标志。这种认知局限提醒我们:保持开放心态尤为重要。
最近遇到个典型案例:社区垃圾分类箱换了新位置,但仍有居民把垃圾堆在旧址。问及原因,多数人回答“没注意告示牌”。这种群体性忽视,既有人类惯性思维的作祟,也暴露了信息传达方式的不足。
值得思考的是,视而不见有时未必是坏事。朋友小美分享过她的经历:创业初期面对同行恶意差评,她选择专注产品改进而非争辩。这种主动的“战略性忽视”,反而让企业走出了更扎实的发展路径。
观察发现,数字时代的信息轰炸加剧了这种现象。地铁里低头族对窗外春色无感,短视频用户划走深度内容——当信息过载成为常态,如何培养“看见重要事物”的能力,或许比批判“视而不见”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