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īng ér bú wén
成语解释: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聽而不聞
英文翻译:listen but not hear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听而不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耳朵在听,但心里完全没接收信息。比如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澎湃,某个学生却盯着窗外发呆,直到被点名提问才猛地回过神——这就是典型的“听而不闻”。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和大脑的注意力分配有关。当人对当前话题缺乏兴趣或处于疲惫状态时,听觉系统虽然在工作,但大脑会自动“屏蔽”信息输入。就像同事开会时表面点头附和,手里的笔却在笔记本上画满了涂鸦,这种“伪倾听”反而比直接走神更消耗精力。
更有趣的是,我们自己也常常成为“听而不闻”的主角。比如朋友兴致勃勃分享旅行故事时,你突然插话问:“刚才你说那家餐厅叫什么?”对方瞬间语塞——显然你只听到了声音的振动,却没真正理解内容。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需要双方共同投入。
我个人认为,现代人比古人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手机推送、短视频信息流不断切割注意力,导致我们习惯了“半听半忘”的碎片化接收方式。但换个角度看,意识到“听而不闻”的存在,本身就是改善沟通的第一步。试着在对话时放下手机,用眼神接触和适时提问,这种微小的改变就能让信息传递效率翻倍。
或许有人担心:“如果对方说的内容确实无聊怎么办?”我的经验是,可以尝试寻找话题中的关联点。就像听长辈回忆往事时,与其机械应和,不如问一句“您当时是什么心情”,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真诚交流。毕竟,真正的倾听不仅是耳朵的功能,更是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