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í cháng shāng qì
成语解释:见“回肠荡气”。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音乐文章感人之深
繁体字形:迴腸傷氣
英文翻译:Ileum injury
回:1.曲折环绕:回旋。巡回。迂回。回形针。峰回路转。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回家。回乡。送回原处。3.掉转:回头。回过身来。4.答复;回报:回信。回敬。5.回禀。6.谢绝(邀请);退掉(预定的酒席等);辞去(伙计、佣工):送来的礼物都回了。7.指事情、动作的次数:来了一回。听过两回。那是另一回事。8.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一百二十回抄本《红楼梦》。9.回族:回民。10.姓。11.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书报阅后,请放回原处。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什么是“回肠伤气”?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其实是描述一种内心极度纠结、情感被深深触动的状态。举个例子,朋友失恋后彻夜未眠,反复念叨“为什么他不爱我了”,那种既不甘心又放不下的情绪,就可以用“回肠伤气”来形容。
这个成语适合用在哪些场景里?比如描述一部电影的结局——主角为了救人牺牲自己,留下亲人痛哭的画面。这时观众感受到的震撼与惋惜,就像一根刺扎在心头,完全符合“回肠伤气”的意境。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更适合文艺创作或深度情感表达,日常对话中用“难受”“纠结”可能更直接。
为什么现代人很少用这个成语了?我猜是因为现在表达情感更追求效率。比如遇到伤心事,年轻人会说“我emo了”,既简短又带点幽默感。但“回肠伤气”的价值在于它能精准描绘复杂的情感层次,就像用单反相机拍摄和手机滤镜的区别,前者能捕捉更多细节。
有没有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想象一个创业者连续三个月加班做项目,最后被投资方临时撤资。他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看着满墙的计划表苦笑,这种混合着疲惫、委屈和不认输的复杂心情,用“回肠伤气”来描述就特别到位。
个人觉得这类成语是汉语的宝藏。它们像调色盘里的深色颜料,能让文字更有质感。比如在朋友圈写“今天好难过”,远不如说“此刻竟有些回肠伤气之感”来得有记忆点。当然关键是要用得自然,别让读者觉得你在掉书袋。
如何判断是否该用这个成语?主要看情感浓度。普通程度的烦恼用“心烦”,但如果是那种牵扯五脏六腑、让人辗转反侧的情绪,就该请出“回肠伤气”了。就像煮汤时撒的那把盐,多了齁嗓子,少了没滋味,分寸感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