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í cháng jié qì
成语解释:回:回转。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成语出处: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上卷:“其词凄丽妍约,情不自胜,令人诵之回肠结气,几欲掩过纳兰容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音乐文章感人之深
繁体字形:回肠结气
英文翻译:Ileal gas
回:1.曲折环绕:回旋。巡回。迂回。回形针。峰回路转。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还:回家。回乡。送回原处。3.掉转:回头。回过身来。4.答复;回报:回信。回敬。5.回禀。6.谢绝(邀请);退掉(预定的酒席等);辞去(伙计、佣工):送来的礼物都回了。7.指事情、动作的次数:来了一回。听过两回。那是另一回事。8.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一百二十回抄本《红楼梦》。9.回族:回民。10.姓。11.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书报阅后,请放回原处。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结:[jié]1.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结绳。结网。结彩。2.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结。活结。死结。蝴蝶结。3.发生某种关系;结合:结仇。结社。结为夫妻。4.凝聚;凝结:结晶。湖面结了一层冰。5.结束;了结:结账。归根结底。你不理他不就结了吗?6.旧时保证负责的字据:保结。具结。7.姓。[jiē]长出(果实或种子):树上结了不少苹果。这种花结子儿不结?。园地里的南瓜、豆荚结得又大又多。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回肠结气”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简单来说,它形容某种情感或表达方式特别打动人,甚至让人心里堵得慌,像肠子打了结一样。比如,有人听完一场感人的演讲后说:“他讲的那些真实故事,真是让人回肠结气,半天缓不过劲来。”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到这个成语的力量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内容会让人产生“回肠结气”的感觉?其实关键在于“共鸣”。比如一部电影里,主角在绝境中坚持梦想的画面,配上悲壮的音乐,观众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经历,这时候情绪就像被拧成一股绳,既感动又有点喘不过气——这就是典型的“回肠结气”。
再举个例子。你读小说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读到角色在生死关头做出牺牲,文字里藏着没说出口的遗憾,这时候胸口一紧,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情感“压”在纸面上,读者自然会被这种张力感染。这种创作手法,正是“回肠结气”在文学中的体现。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还有“回肠结气”的生存空间吗?我的观察是,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真诚的情感表达反而越珍贵。就像最近爆火的某首民谣,歌词里写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评论区里几万人留言说“听哭了”——这种集体共鸣,不正是成语里说的“集体回肠结气”吗?
个人觉得,“回肠结气”不一定要悲情。去年看话剧《暗恋桃花源》,男女主角时隔半世纪重逢那段,明明没有大哭大闹,但两人隔着桌子对望时,台下观众集体屏住呼吸的瞬间,比任何煽情桥段都更有冲击力。这种克制的艺术表达,反而让情绪沉淀得更深。
说到底,能让人“回肠结气”的东西,往往剥去了华丽的包装,直指人心。它可能是一段旋律、几行诗句,或者朋友深夜倾诉的真话。下次当你突然被某个瞬间击中时,不妨想想: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回肠结气”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模样吧。